桂海潮:唯一非军籍航天员,戴眼镜上太空第一人,他到底什么来头

墨寒雪 2024-11-18 11:16:11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这次发射不仅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更因为机组成员中有一位特殊的航天员——桂海潮。

他既是中国首位戴眼镜的航天员,也是首位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更是我国航天员队伍中唯一的“无军籍”成员。

从北航的讲台走向浩瀚太空,这位37岁的年轻教授用自己的经历,为中国航天事业书写了一个开创性的篇章。

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一位普通的大学教师走上了飞天之路?又是怎样的勇气让他突破重重障碍,在茫茫太空中谱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桂海潮的逆袭之路】

2023年5月的一个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鸣,搭载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冲天而起。

在这次飞行任务中,桂海潮作为我国首位载荷专家航天员,肩负着重要的空间科学实验任务。

这次任务对桂海潮来说意义非凡,作为中国航天员大家庭中唯一的“无军籍”成员,他打破了人们对航天员的传统印象。

在此之前,中国航天员队伍一直以军人为主,桂海潮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航天员的来源构成,更为未来民间航天人才的选拔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中,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站的科学实验工作,他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经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

与传统航天员不同,作为载荷专家,他需要完成大量精密的科学实验操作,这些实验涉及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空间站的日常工作中,他不仅要确保每项实验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还要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这些工作对操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任务期间,桂海潮还创造了多个“第一”:他是首位在轨操作空间科学实验的专业科研人员,也是首位在太空开展教学实验的大学教授。

桂海潮的成功太空之旅,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航天选拔体系的一次重大突破,那么,这位来自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是如何成为航天员的呢?

【载荷专家的选拔之路】

2020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载荷专家航天员,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航天员选拔体系的重大变革。

与以往主要从军队选拔不同,此次招募将目光投向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找那些在航天相关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

选拔过程异常严格,首先,应聘者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年龄在30岁到45岁之间,身高在160到175厘米之间。

其次,他们需要在航天工程、航空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领域有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这些基本条件就已经将大部分申请者挡在了门外。

通过初选的候选人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心理测试和专业能力评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选拔首次放宽了对视力的要求。

此前,中国航天员必须拥有完美的视力,而这次允许戴眼镜的科研人员参与选拔,这无疑为更多优秀人才打开了通往太空的大门。

桂海潮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位载荷专家航天员,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成为了制胜法宝。

载荷专家航天员的训练过程可谓是一场体能与智力的双重考验,除了要完成常规航天员的各项训练外,他们还需要针对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进行专门训练。

这包括微重力环境下的实验操作技能、空间站各系统的操作与维护、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等。

桂海潮和其他载荷专家们每天都要面对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繁重的理论学习,从清晨的体能锻炼到深夜的专业课程,他们的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特别是在失重环境模拟训练中,他们要克服眩晕、恶心等不适感,同时还要保持精确的操作,这对于习惯了实验室环境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正是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载荷专家们逐渐适应了航天员的角色,他们的专业背景也为航天员团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空间站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载荷专家们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和深入的见解,这大大提高了实验的科学价值。

随着载荷专家的加入,中国航天员队伍的结构更加多元化,能力更加全面,这不仅提高了空间站的科研效率,也为未来更复杂的太空探索任务奠定了基础。

那么,在成为航天员之前,桂海潮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求学和成长历程?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的航天梦想?

【追逐星空】

桂海潮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从小就对科学和太空充满好奇,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中国航天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1992年,中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这无疑给年幼的桂海潮带来了深刻影响。

2004年,18岁的桂海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了他的航空航天之梦。

在北航,他选择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期间,桂海潮表现出色,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

本科毕业后,桂海潮继续在北航深造,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期间,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空间机构与控制领域,这与他日后在空间站进行的科学实验密切相关。

他的博士论文《空间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获得了学校的高度评价。

2015年,桂海潮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北航宇航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作为教师,他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桂海潮始终保持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他经常鼓励学生们关注中国航天发展,激发他们投身航天事业的热情。

在科研方面,桂海潮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

他的研究涉及空间机构设计、微重力实验等多个领域,这些工作为他日后成为载荷专家航天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招募载荷专家航天员时,34岁的桂海潮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

尽管竞争激烈,但他的专业背景、科研经验以及对航天事业的热忱让他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成为航天员后,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学者,他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成功完成了转变。

在太空中,桂海潮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科学实验任务,还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太空举办了一堂特殊的太空课堂,向地面的学生们介绍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现象,激发了无数青少年的航天梦想。

【结语】

在浩瀚的太空中,每一次探索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待。

桂海潮和他的同伴们,用自己的专业与坚持,为中国航天事业书写了动人的篇章。

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和我们一样,带着对太空的向往,以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平凡人也能创造非凡的成就。

这些航天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写照。

他们用知识、勇气和担当,让中国人的航天梦一步步变为现实,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也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参考信源】

光明网 2023-05-29 《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我非常期待》的报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4-01-31 《人民网:坐火箭是什么感受?桂海潮回校讲授“飞天第一课”》的报道

九派新闻 2023-05-29 《载荷专家桂海潮,首位戴眼镜的非军人航天员!》的报道

0 阅读:50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