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的美俄利雅得会谈,是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两国首次正式和平谈判。经过4.5小时的闭门会谈,双方在恢复外交关系、结束冲突、战后合作及沟通机制上达成四项共识。这些共识既包含短期务实安排,也涉及长期战略协调,但其执行前景仍面临多重考验。
恢复外交使团正常化双方同意建立磋商机制,优先恢复驻华盛顿和莫斯科大使馆的人员配置。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强调,外交渠道的畅通是后续谈判的基础,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透露两国将尽快互派大使,解决此前因制裁导致的外交僵局。这一举措具有象征意义,但具体落实可能涉及签证限制、资产解冻等复杂问题。例如,美国在2023年冻结的俄外交财产是否归还,将成为谈判难点。
设立高级别俄乌停火谈判团队美俄将各自任命代表,以「持久且各方接受」的方式结束冲突。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称,特朗普政府希望复活节(2025年4月20日)前推进停火,并讨论领土划分与安全保障。俄方则要求北约正式撤销2008年对乌克兰的入约承诺,并将其作为安全框架的核心。这一共识暴露双方根本分歧:美国试图以「冻结冲突」换取地缘喘息,而俄罗斯谋求北约东扩的合法性瓦解。
规划战后地缘经济合作双方同意为冲突结束后的合作奠定框架,包括稳定全球能源价格、解除部分制裁、重启投资等。鲁比奥提到美俄在能源和北极开发上的共同利益,俄方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则估算美国企业因制裁损失超3000亿美元,暗示经济互惠可能是突破口。但该共识预设了冲突结束的前提,而俄方坚持「领土现实」与乌方「收复失地」的矛盾未解,合作框架恐成空中楼阁。
建立持续性沟通机制五名核心谈判代表(美方3人、俄方2人)承诺保持定期接触,沙特作为第三方提供对话平台。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称此为「真正正常化关系的开始」,而美方将派特使凯洛格赴基辅协调立场。然而,乌克兰与欧盟未被纳入机制,泽连斯基批评会谈「令人吃惊」,欧盟多国对美俄「越顶外交」深感不安,这种结构性缺失可能削弱机制效力。
从利益驱动看,特朗普政府需兑现竞选时「结束战争」的承诺以稳固选民基础,而俄罗斯面临经济疲软和前线僵局,也有动力通过谈判缓解压力。双方在恢复大使馆运作、人道停火等低敏感领域可能快速推进。例如,美俄互派大使的技术性磋商已启动,俄方甚至提议「同时公布谈判代表名单」以示诚意。此外,沙特作为中间人提供「软性担保」,其与美俄的双边关系(沙特向美采购武器、与俄共建OPEC+)创造了独特斡旋空间。
四项共识的本质是「程序性协议」而非「实质性方案」。俄方将北约东扩视为安全红线,要求书面撤销2008年承诺,而美国仅表示「讨论安全保障」,拒绝触碰北约「门户开放」原则。这种根本矛盾在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位问题上将再次爆发——俄方强调「领土现实不可逆」,而美欧不可能承认「武力改变边界」。此外,经济合作依赖于制裁解除,但美国两党对俄强硬派仍占主流,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已警告「对俄让步等同背叛盟友」。
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和欧盟的立场摇摆构成关键变量。泽连斯基在利雅得会谈同日访问土耳其,获埃尔多安承诺继续军援,乌军近期在哈尔科夫的反攻也显示其未放弃军事选项。欧盟虽被排除在谈判外,但法德坚持「任何协议须经乌克兰同意」,法国总统马克龙更计划召集27国峰会抵制美俄「私相授受」。若美俄强行推进部分共识,可能触发跨大西洋联盟裂痕,反而削弱协议可行性。
此次共识标志着美俄从「全面对抗」转向「有限合作」,但双方战略互疑根深蒂固,协议本质仍是危机管控而非冲突终结。未来六个月将是关键观察期:若高级别团队能就顿巴斯地位、北约承诺等达成过渡方案,或为后续谈判积累信任;反之,若乌克兰战场出现重大变化,共识可能迅速崩塌。历史经验表明,美俄协议常在「签字时辉煌,执行时溃败」,此次能否打破宿命,取决于两国能否在「战术妥协」与「战略底线」间找到微妙平衡点。#美俄谈了4个多小时达成4点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