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史之前写的的确有些乱,不少朋友反应时间线衔接不上。
这篇开始咱们重新梳理下,后续会按照时间线来写。
王莽称帝后,西域大乱,匈奴试图重新控制西域。
当时西域较强的莎车在延慕、康父子的带领下,坚决反抗匈奴,拥护汉朝
时莎车国最强,其王延慕乐汉朝,不肯附属匈奴。延死,子康立,于建武初统领诸国拒匈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7dc0d09495f7b5c264d09b06ac49655.png)
33年,康去世,弟贤继位国王,其后贤攻破拘弥国、西夜国,杀死了两国国王,在没有得到汉庭同意的情况下立其兄康的两个儿子为拘弥、西夜王。
刘秀没有动作,默许了。
38年莎车王贤派使者进贡汉朝,此来有两个目的:
1、进一步试探刘秀对他扩张动作的反映
2、向朝廷索要一个官职: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权柄极重!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西域诸国有乱,西域都护可以发兵征讨。
莎车的意图已经暴露无疑,他想名正言顺地获取出兵西域的权力,以他强大的武力,再加上汉朝的背书,西域还有谁是他的对手?
刘秀在咨询窦融后,同意莎车的请求,赐贤西域都护印绶。
不久刘秀就后悔了,派敦煌太守裴遵追回“西域都护”的印绶,改封贤为“汉大将军”,莎车使者不肯交换,被裴遵强行夺回。
但已经晚了,贤已经公开向西域各国喊话,声称他是新一任西域都护,莎车随后开始了狐假虎威的剥削统治西域诸国,不服地就出兵讨伐(;自负兵强,欲兼并诸国)
来看下莎车人的战绩:
数攻龟兹,兼其国,以子则罗为龟兹王;
发兵攻鄯善,王安败亡山中;
妫塞王杀莎车使,贤击灭之;
贤以大宛贡税减少,自将数万兵攻之,将其王延留回莎车,而更为立王;
攻并于阗,徙其王为骊归王,立弟位侍为于阗王;
尽杀拘弥、姑墨、子合王,遣莎车将镇守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b2d5eebce4d7a5e27e7975de9e5b619.png)
西域稍有规模的国家都被莎车暴击一轮,这和匈奴有啥区别?
45年,西域鄯善、车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
刘秀再次婉言拒绝西域各国的请求,赏了他们一大堆礼物,随后让各国的王子全都回国(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
大汉不管我们了!这是西域诸国的共同心声。
只能自力更生,与莎车血战到底。西域逐渐形成了莎车与反莎车两大集团,双方不断互殴,最终损耗了彼此的实力,给了一直在旁虎视眈眈的匈奴机会。
雄途伟略的刘秀为何不重建都护府呢?难道堂堂大汉连这点钱都出不起了嘛?
咱们来看看莎车入京的那年(38年)前后都发生些什么事:
34年八月隗纯等投降,陇西平定;
35年起,马援开始了对羌人的六年战争。
36年,刘秀分两路大军攻打益州的公孙述。
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在花钱,然而朝廷的国库却要见底,开玩笑,这才刚开国怎么就没钱了?
莎车入京的第二年,刘秀下令在全国各州、郡,全面集中清查田地和户口数量,东汉大事件度田开始了。。。。。
令刘秀没想到的是,这项工作竟会遇到出乎意料的阻力。
各个州郡的官员进京汇报度田工作时,刘秀看到陈留吏的牍上写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664aa8a8b4ccb002e376ac7e4f5e60e.png)
河南是帝城,陛下的近臣都在这儿,南阳是帝乡,那都是陛下的近亲,谁敢认真核查!
刘秀随后在洛阳开始严打,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等十余人被先后下狱诛杀,刘秀希望从洛阳入手,给全国树立一个典型。
有用嘛?
效果一般。
地方上照样和你对着干,最严重的是青、徐、幽、冀这四州,河北山东的豪族们反抗力尤其强大,下来检查的官员动不动就被当地豪族干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34a51abd782aa2db3ad130814ebc45a.png)
河北本来就是刘秀起家的地盘,依仗着河北豪族(六大家族之一的耿家),刘秀才能打下天下。
当初能立你,现在自然也能反你!
刘秀渐渐感到当年王莽的痛楚,要革豪族的利益,太难了。
但是为了刘氏的江山,刘秀硬着头皮也得上。
为此他软硬兼施:
1、加大“财政补贴”
政策出台后不久,刘秀就将原本收回来的盐铁专营下放给各郡县。
郡国盐官、铁官本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
相比农业税,盐铁这块利润大,来钱更快(汉武帝靠着它发动了多轮对匈战争)
让渡这块红利,刘秀不心痛嘛?
当然肉疼。
但是相比激发全国豪族的叛乱,他觉得这笔账还是划算的。
2、地方军权回收。
刘秀取消了郡国都尉这个地方军职,将军权给了太守。
这个动作彻底锁死了豪族垄断地方军区的路径。
地方豪族之前不仅有自己私兵,同时还把持了除太守外的各级职能部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53fd1b5f8fff762715104c170d367e3.png)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就是功曹和郡国都尉。
功曹是实际上的地方一把手,不仅统领诸曹,负责当地的各项政务,还掌管选举、赏罚、罢黜等人事实权。
刘秀没动功曹,而是将郡国都尉取消,其职由太守兼,如此一来,地方军权回到朝廷手里,豪族要对抗中央只能凭借手里的私兵部曲,叛乱的量级上被大幅削弱。
对那些得了便宜还卖乖(拿到盐铁专营)的豪族,刘秀毫不客气,直接下令太守进行武力镇压。
40年冬十月,在推行“度田”政策后一年,刘秀又下了一剂猛药,从中央派遣使下到各个郡国,颁布了著名的检举司法条令,允许百姓互相检举揭发。
有武力对抗的,就严厉镇压,同时将“度田”政策变成官僚的考核标准,想上进,想升官,就给我好好查。
总体来说,度田制就是东汉的皇帝和豪族做了一次利益交换。
皇帝:虽然放弃了盐铁,但人口和土地的账本必须搞清楚,否则长此以往,朝廷可以掌握的人口、土地越来越少,王朝将越来越空心化!东晋的门阀专权将提前上演。
豪族:虽然手底下的人口和土地被皇帝摸了个底朝天,但相比盐铁的进项,原本想少交的田租和人头税就微不足道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68240ee35be79a5cc77028ed2fb42d8.png)
备注
田租:三十而税一,全国土地按肥瘠分为上中下三等,确定每等常年的亩产量,再按同一的税率,确定每等土地每亩一年应纳的税额,从而简化了税额计算程序。
算赋也经常实现动态调整,文帝时算赋减为一算40钱。汉武帝时由于军费开支巨大,算赋又恢复到120钱。汉宣帝时又减为90钱,成帝时减为80钱。
再加上地方军权的丢失和刘秀的严打政策,接受皇帝的橄榄枝无疑是最佳选择。
这就是度田制能在东汉一朝平稳运行的根本原因。
但失去了盐铁专营,皇帝可动员的资源也相应减少,毕竟人口和田地这两个要素是缓慢增长的,朝廷扣除相应开支后的盈余极为有限,你要干大事,比如像武帝那样,是不是就打个朝鲜、伐个匈奴,没事还要去遥远的中亚耍耍威风,这就有难度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7e46b551c313bc5d3db0ece4c2a0716.png)
章帝、和帝时能重创匈奴,无非是匈奴自己分裂了,而西域更多的是靠班超的个人英雄主义。终东汉一朝,你很少看到像西汉那样,远征大宛之类的战役,就是因为实在是打不起啊。
所以咱们一直说,东汉覆灭某种程度上是被后来凉州羌乱拖垮的,以至于第一次羌乱,朝廷大臣就建议放弃凉州。后来朝廷是怎么筹钱的呢,卖官!
拜三国演义所赐,大家对这句话也很熟悉: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桓帝可能稍许有点冤枉了,他卖官真的是为了去平羌乱啊,难道真就听那帮士大夫的,眼睁睁看着羌人占据凉州嘛?
很多时候,咱们得结合当时的经济等因素一起分析,才能得出最合理的推测。
你看,即便神武如光武,此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
不是不想北击匈奴,不是不想恢复对西域的统治,原因无非三个字:
钱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