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花袭人”这个名字,作者引用3个典故,表达对她的厌恶

王玄陵有笔札 2024-06-26 13:19:18

花袭人这个名字,作者用了很多心思在里面,这个名字首先是使用了春秋笔法,其次则又隐含着作者的明笔和暗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杂糅其间。

很多人都被作者的工笔匠心所瞒过了。

01

关于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小说中先后交待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三回。说她原名叫珍珠,宝玉因为知道她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所以就改了袭人这个名字。

这处交待的非常模糊,因为“花气袭人”的用法,在唐宋诗句当中并不止一处。比如,陆游《夜雨》诗中,就有“花气袭人娱独夜”之句。

到第二十三回,贾政问起了“袭人”这个名字时,宝玉又说道:

“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

这里就明确的点明了出处,这句诗来自陆游《村居书喜》,原文如下:

“横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扣柴荆。”

其中宝玉所说那句诗,原文写作“花气此人知骤暖”,意思是说:当花香袭来之时,才发现天气已经转暖,春天已经来到了。

很多人对袭人的来历,基本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但这其中有三点说不通的地方。

第一,小说中每一个角色的名字,往往都有她特殊的意义,对于袭人这样重要的角色更是如此。而这里所引用的这句诗,却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充其量是说袭人是像花儿一样,而且有着某种先见之明,但这是说不通的。

第二,宝玉在提到这句诗的时候,贾政说了这样一番话:

“可见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这种浓词艳赋上作工夫。”

贾政此言殊难理解,《村居书喜》写的是陆游春日在村中闲居的惬意,这首诗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不应该被称为“浓词艳赋”。

恰恰相反,贾政在看到大观园里的“稻香村”时,曾说勾起了他的归农之意,那么这首诗应该很对贾政的口味才是,这又是不可解之处。

第三,宝玉在引用这句诗的时候,将其中的“骤暖”改成了“昼暖”,而“花气袭人知昼暖”在意思上是说不通的。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并不是宝玉刻意改的,而是因为小说流通过程中传抄错误所致。到底是不是错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十八回,宝玉到冯紫英家赴宴,席间他们在行酒令,轮到蒋玉菡的时候,他说道:

“诗词上我倒有限,可巧只记得这句,幸而席上还有这件东西。”

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朵木樨(桂花),然后念道:

“花气袭人知昼暖。”

大家留意,蒋玉菡用的也是个“昼”字,这就说明这并非是传抄错误,而是作者故意为之。

02

但还是前面那句话,“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从语义上来说是不通顺的,如果勉强翻译一下,可以这样理解:花袭人只知道白昼是暖的。

这是“花袭人”这个名字的内在含义,因为这种解释十分符合袭人的品性,她只在贾府兴盛富贵的时候才会忠诚。

大家应该都知道,袭人是老太太预定给宝玉的通房丫头,而且后来王夫人把她视作心腹,让她的月例银子和赵姨娘、周姨娘一样。也就是说,她实际上已经是宝玉的姨娘了,只不过王夫人觉得宝玉还小,所以才没有正式的收房。

在贾府的众多丫头当中,袭人可以说是最受器重,也是受贾府恩德最深的丫头。

可结果呢,当贾府破败抄家之后,袭人在宝玉最艰难的时候,却离他而去,转而投向了蒋玉菡的怀抱。

所以,袭人可谓是知“昼暖”而不知“夜寒”,可与共享福却不能共患难。

但,这只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如果真的只是这么简单,作者就没有必要把“花气袭人知昼暖”强调三次。

因为作者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都分别给我们留下了破绽和线索,告诉我们“花袭人”这个名字远不是这么简单。

第二次的三个破绽我们已经说过了,而第三次的破绽则更为明显,蒋玉菡在念这句诗的时候,说诗中有木樨花——即桂花。

可我们都知道,桂花是在八九月份开,而陆游的《村居书喜》一诗,明明描绘的是初春之时的景象,所以这里提到的“花气”绝对不可能是桂花的香气。

然而,桂花却的的确确又是袭人的象征,袭人的判词中有“空云似桂如兰”一句。

所以,作者通过三层皴染,给我们留下了“浓词艳赋”、“桂花”两条线索,旨在告诉我们:袭人这个名字另有出处!

也就是说,“花袭人”这个名字,作者所用的典故并不止一处。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一个典故或诗句,即包含着“花袭人”的名字,同时又兼具“浓词艳赋”和“桂花”两个要素呢?

答案是有。

清代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是《红楼梦》作者很熟悉的一部戏剧,而且小说中也曾经多次出现过。

在这部剧的第四十三出,有一句“芳香四散袭人裾”,更适合作为“花袭人”这个名字的出处。

这一出的名字叫《改葬》,讲的是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李隆基车驾返回长安,途中路过缢死杨贵妃的马嵬坡,明皇下令太监给杨贵妃改葬的故事。

当杨贵妃的墓地被挖开以后,意外发现尸体不知所踪,原文写道:

“掘下三尺,只有一个空穴,并不见娘娘玉体!早难道为云为雨,飞去影都无,但只有芳香四散袭人裾也罗。”

《长生殿》讲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清代被视为闺阁禁书,剧中有大量的浓艳的词曲,所以符合贾政所说“浓词艳曲”的定位。

另外,改葬杨贵妃时间应该在八月十五以后,这个时候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其中的香气指的应该就是桂花香。

两下印证,可知这才是“花袭人”这个名字真正的出处。如果陆游诗中的“袭人”还比较含蓄,那么这里的“袭人”就已经是明显的贬义用法了。

03

然而,《长生殿》中的这句话,却并不是洪昇的原创,他是化用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

《长安古意》是一首长诗,这里就不再摘录,其中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首诗写的是达官显贵的奢靡生活,表达了长安权贵们自恃可永保富贵,所以专权跋扈排挤能臣,结果最后却变成了一场空。

这自然也可以视作“浓词艳句”,而且也带有“桂花”,而且,用“袭人”来描绘桂花,卢照邻是历史上可查的第一人。

作者引用这首诗给袭人命名,意图可以说是非常清晰了,小说中的袭人正像诗里描写的那样:

自恃是宝玉房中最得势的大丫头,对给自己造成威胁的晴雯进行排挤。当她觉得地位已经稳定,可以永保富贵的时候,贾府却突然遭遇了灭顶之灾。而她也只好委身于戏子蒋玉菡,从前的努力和算计都成了一场空。

所以,“袭人”这个名字,也预示着他最终不会陪伴在宝玉身边。

而且,“袭人”在史书中的原意只有一个,那就是“偷袭别人”的意思。

古代不同类型的战争,都有专用的词语,以上制下称为“讨”,以下制上称为“征”,同级之间称为“攻”,突然袭击称为“袭”。

举几个例子:

《史记·秦本纪》:“径数国千里而袭人,稀有得利者。”

《淮南子·人间训》:“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

《三国志·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

《资治通鉴·魏纪三》:“万里袭人,风波难测。”

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在史书当中“袭人”就只有这一个意思,袭人在王夫人面前告状,结果为日后查抄大观园买下来伏笔,也为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可以称得上是“袭人”的践行者。

作者惯用史笔,春秋笔法一个“袭”字,把袭人钉在了道德的审判台上。

04

然而,这还不是作者对袭人最恶毒的评判,花袭人这个角色的形象,在清代戏剧作家李玉的《一捧雪》中也能找到影子。

《一捧雪》是《红楼梦》创作的重要蓝本之一,贾元春省亲时点的第一出戏叫作《豪宴》,是《一捧雪》中的第五出戏,脂砚斋批道:“伏贾家之败”,可见这部书对《红楼梦》的重要影响。

《一捧雪》讲的是,主人公莫怀古举荐落魄书生汤勤,结果汤勤却屡次恩将仇报,最后将莫怀古害的家破人亡的故事。

书中,莫怀古的小妾莫雪娘,为了救莫怀古和对莫怀古有恩的戚继光,假意屈从汤勤,表示原意嫁给汤勤为妾。

汤勤有个醋坛子老婆,明明是个女人,在剧中却是个大花脸的形象。她长相“身长腹大赛雷驼”,却偏偏自恋的认为“西施难赛我”,这个女人就姓花。

这个女人有多不堪呢?书中写道:

“咱乃本京花家的女儿,年纪才出三十岁,倒嫁过十八个丈夫,那十九个刚刚嫁着南边汤经历。他的官虽小,在严府门下用事,赚的金银可也不少,尽着咱受用。”

总共嫁过十九个丈夫,可见这位花太太不但是个妒妇,还是个极其没有品性、不守贞洁的女人。

作者取“花”这个姓,也就是在骂袭人嫉妒、不守贞洁。

剧中这位花太太特别可笑,汤勤新婚之夜,被莫学娘用刀刺死,花太太跑到婚居撞见丈夫死后,丝毫没有任何悲伤之情,反而说道:

“如今趁有现成六局在此,不如今朝帮我去坐产招夫罢。”

辛辛苦苦布置的结婚新房,不要浪费了,既然丈夫已经死了,不如我就借着这个新房,赶快再去招赘个夫婿来。

丈夫尸骨未寒,她便又想着改嫁了。就连下人们都看不过去,说道:

“夫人,你看汤爷肉也未冷,怎么就去改嫁?”

花太太说道:

“杨花水性随风折,怎顾得生离死野?喜孜孜早觅个俏冤家,把姻缘来再接。”

这位花太太说的这两番话,正是袭人的真实写照,可谓把袭人不敢说的真心话都说出来了。

作者让袭人姓花,正是在骂她是水性杨花,正如判词中所说的“空云似桂如兰”,这句话如果后面再续上一句,可以这么写:

终究水性杨花。

宝玉在看袭人的判词时,旁边画着一幅破席,破席和“破鞋”发音相近,可见作者对她多么的厌恶。

小结

通部小说,八十回大书写下来,作者对袭人没有半点批判,反而时常给她加上“贤惠”等评语。

即便是袭人去讨好王夫人,按照小说中的介绍,也完全是为了宝玉而着想。但如果我们真的这么想,就被作者所瞒过了。

作者对袭人的刻画,费了很多的心血,工笔匠心,虚实真假杂糅其间。

表面上是对袭人的褒扬,可对她真正的批判,早已经藏在了“花袭人”这个名字当中。

“花袭人”用典驳杂,表面上来自陆游“花气袭人”之句,实则取自卢照邻的“飞来飞去袭人裾”,而且又与《一捧雪》中那位令人恶心的花太太暗合。

而且,作者怕我们不知道,还在文中给我们留下了“浓词艳赋”和“桂花”的线索,可谓用心良苦。

所以,贤惠只是她的表象,作者眼中真正的袭人是这样的:

势利、奸猾、嫉妒、暗算别人,不守贞洁......

0 阅读:7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