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文
一
1933年,冯玉样、吉鸿昌两将军振臂一呼,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联合各方抗日力量,共同对敌。一时军威大振,万众欢心。冯通电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维护我国家民族利益而有所贡献。同盟军组织就续,即对盘踞在察北的日伪军发动了进攻。前敌总指挥吉鸿昌将军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向东逃跑。收复宝昌、康保、沽源等县。首战告捷,俘获甚众,举国欢腾。怎奈十多万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如何能解决?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忧虑。变卖家产,并非长远之计。战事继续打下去,旷日持久将怎么办?谁也拿不出主意。同时从防备的角度看,作为张家口东部屏障的沙城地带,由于是孙殿英部西去,张家口马上陷入被动挨打境地。而蒋介石又抓紧机会,命令庞炳勋统率16个师15万多人,分三路进攻张家口扬言要用武力解决同盟军问题。此时此刻,冯先生处境、同盟军的命运只有天知道,除非出现奇迹,谁也挽救不了。日坐愁城的冯先生因为自己手中无权,只好忍痛叫蒋介石摆布,别无他途。有句古话:“英雄不能以成败论”,若冯、吉两将军者,可谓“虽败犹荣”矣。他们将永远受到人们尊敬和爱戴。
二
关于孙殿英,自从长城战役兵败后,国民党政府手忙脚乱,而蒋介石的投降政策不变。一定推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民族自杀政策,继续把内战打下去。一只手消灭共产党,一只手消灭杂牌军。孙殿英率领的第十七路军和第四十一军都在被消灭之列。孙早摸清这个底,对蒋介石深怀戒心,无时无刻不在警惊之中。喜蜂口之战,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后,退入冀北平原。同时孙殿英所部也从左翼赤峰、围场、大阁等县撤至赤城、龙关、沙城一线,总部驻沙城。笔者当时任总部中校参谋,在政训处工作,处长是韩麟符1。总部顾问李锡九先生、秘书长宣侠父2等人,也随军驻沙城。我们同住一家商号。就在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云泽③(即乌兰夫),他是因为王若飞④在包头被捕来沙城的。
冯先生为了壮大实力,曾渴望孙殿英参加抗日同盟军。派邓仲芝先生和张慕陶⑤先后来沙城会晤孙殿英,说明冯先生对孙的企待。孙殿英本人过去是冯先生的部下,为老朋友。关于这个问题,孙很重视其意义,原因是“抗日”深得民心,有美名。同时孙也想借此机会摆脱蒋介石的节制。于是召开一次会议,研讨今后的行动。顾问李锡九先生主张加入同盟军,宣侠父极表赞同(他是同盟军军委),韩麟符举双手赞成。又,孙殿英曾经参与1930年冯阎反蒋战争,本身是反蒋的。但是,由于军饷问题,举棋不定,进退维谷,不得不寄人篱下,委曲求全,虚与透迤。这次冯的召见是个好机会。经与李锡九先生密议,决定先摸一下同盟军的底,再定行止。
于是,写了一封信瓤没有字的密信,派我专程赴张家口,面交同盟军总部政治部部长张慕陶(外号人称土匪)。信内提出三个问题:(1)同盟军是否有第三国际的支援?(2)冯先生过去购买苏联的一大批枪支弹药已否从库伦(即乌兰巴托)运回张家口?(3)军饷问题如何筹措?我携带密信到张家口后,立即去同盟军总部见张慕陶,把信交给他。果然他两鬓长毛,粗眉大眼,多少有点吓人。他给我的印象是一副由于操劳过度面容憔悴的脸。时值吉鸿昌将军也在座,似乎是同张慕陶在讨论什么问题。吉将军体格魁梧有威仪,目光炯炯可射入你的心脏,使人肃然起敬。如今回忆起来,其雄姿英态宛然如在目前。张慕陶见信是没有字的,把信装进口袋,对我说“明天来拿回信”。第二天我来到总部取回信。张对我说:“国际支援指望不上,寄存外蒙的枪支弹药已派人去联系,短期内难望有结果;军饷问题没有固定来源,一时还想不出办法,等等。”如此而已,再无下文。
我于是返回沙城复命。孙殿英听上述情报后,对抗日同盟军不再抱任何幻想。对冯先生也逐渐冷淡下来。今后还必须同蒋介石打交道,虚与透迤,走一步看一步,继续和他斗下去。蒋介石既已下定决心要消灭同盟军,取悦于日本人。这一步完成后,下一步再搞掉孙殿英,因而责令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对孙采取软硬两手,先拿察哈尔省主席职位并补助军饷30万元为条件,换取孙部进攻张家口。按孙本人性格从来也没有坚定立场,而很重义气,不做对不起朋友之事。当此名利所在的重要关头。正是考验一个人的骨气之时。当然,李锡九先生在这一问题上,对孙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宜、韩二君也坚决反对蒋介石打内战,特别是蒋立意要消灭同盟军。须知枪口只能对外,而不能对内。中国人杀中国人,只有异族侵略者曾采取这种手段。大家在这一点上看法是一致的。锡九先生等认为接受何的条件是自取灭亡。暂且按兵沙城不动。
在这一阶段中,何应钦三次派蓝衣社头子刘健群来沙城游说孙殿英。在第三次何摊牌了。刘健群问:“总指挥的意图到底为何?”孙漫然对曰:“我要开垦去。”这是旧中国军阀惯用的一句口头禅,非出本心。何应钦听了正中下怀。未经孙同意,公开在报纸上发表孙殿英为青海省西区屯垦督办。略有地理知识的小学生也知晓青海西区是不毛之地,平沙无垠,何蓄意叫孙老殿去送死,因而消灭之。孙殿英不是傻瓜,他才不信这一套呢。他肚子里有自己的算盘,咱们大家走着瞧。若大一个中国,难道莫有我孙老殿存身之地?遂决定西去。首先何应钦必须答应三个条件:(1)补发三个月欠饷;(2)发给五万人的军鞋军衣;(3)补充枪支弹药和其它军需用品等等。何对上述三个条件满口应承。只要撤离铁路线,别的都好办。实际上这三个条件,纠缠了三月之久,讨价还价,尔诈我虞,迟迟不履行,处处刁难。何之目的是使用“泄水捉鱼”法,以涸杀孙于青海西区。殊不知孙部多数为绿林竿子出身,这些人慕孙侠义,情愿跟孙大哥在起,死也甘心值得。不发饷也不离孙大哥。从来也没有开小差的。何这一招失败了。之后,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相对的满足孙的要求之后,在这年秋天,孙率部撤出沙城,开赴西包头。这是他计划中的第一个目标地。孙一走张家口就失去屏障了。
平包铁路中段是山西省境。驻防大同的是赵承绶骑兵军。赵出面“挡驾”,不准过境。赵承绶素知孙老殿这位瘟神是很难对付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这难不倒我老孙,他手中有一张王牌。请李锡九先生出马了。李先生是北方名流,高风亮节,平易近人,为世人所仰慕。民国初年任国会议员。曹锟贿选大总统时,他联合别位国民党人共同抵制贿选。1929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李先生不敢公开参与政治活动,而他反对蒋介石独裁打内战是一贯的。李同阎锡山在反蒋介石之战时站在一条线上。这次代表孙老殿赴太原谈孙部过境问题一帆风顺。阎只提出下列三点:(1)部队过境一团一团地过;(2)经过天镇、阳高、大同,部队不准下火车;(3)所有的吃喝都由山西供给,送进车厢。事毕,李先生回沙城复命。
不久,孙率众5万号称10万,浩浩荡荡沿平包铁路向西进发。在包头、莎拉齐等县停留约半年,年冬全部开往宁夏,攻打银川市,数月不下。其前锋部队已过中街。省会虽然空虚,而马鸿逵坚守待援不出。扬言要与省城共存亡。每天靠空投食物过日子。
战事一直拖延到冬末,一则由于内部副军长金中和被蒋军收买、告密;二则蒋的嫡系关麟微军由后路抄袭,饥寒交迫,双重威胁,铁铸的人也难以支持下去。“三十六计走为上”。孙殿英遂弃军逃走。所部五六万人四散逃亡,全军覆没。这就是蒋消灭杂牌军之又一例证。
作者当时系孙殿英第十七路军总部政训处中校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