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高管女儿“开盒”后续!信息泄露源头已查清,隐私明码标价

孙虎娱乐说 2025-03-23 04:21:10

百度副总裁13岁的女儿谢安迪对一孕妇“人肉开盒”的事件,冲上热搜。

随后网友发现,她竟倚仗着自己在境外的身份,嚣张“开盒”百余人!

不仅如此,谢安迪还晒出父亲的百度副总裁身份,并嚣张宣称自己靠爹随便查人信息。

而伴随百度辟谣而暴露的,一个隐秘组织“社工库”,让人不寒而栗……

特权庇护下的赛博霸凌

2025年3月,因为一孕妇在韩国明星张元英的行程下,评论了一句“12小时头等舱不算魔鬼行程”。

引发很多粉丝不满,随后,谢安迪便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这名孕妇的隐私信息。

并在微博公开了该孕妇的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

在谢安迪的怂恿下,一群张元英的粉丝为自己偶像鸣不平,电话轰炸该孕妇及其丈夫。

甚至还有人通过微信验证消息,对其百般羞辱。

在大批量的骚扰,和网络暴力之下,导致孕妇被迫注销了账号。

而当大家都好奇谢安迪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时,谢安迪晒出了一张父亲谢广军月薪22万的工资单。

而工资单上白纸黑字的注明着,百度副总裁的身份,她更是嚣张宣称“数据是自己家长给的”。

一时之间,谢安迪成为了粉丝群里的“百度公主”。

在众人的吹捧之下,谢安迪继续开盒,无论是对自己偶像不友善的网友。

还是群友请求的开盒对象,谢安迪都来者不拒。

据知情人称,那段时间被谢安迪开盒的人不下一百人!

大家更是称其开盒像喝水一样轻松。

有被开盒的网友称要报警处理时,顶着加拿大IP的谢安迪更是大放厥词。

“快来报警吧,上个放话要抓我坐牢的,过了一年了还没动静呢,你要不要看看我的IP再说话啊”

“我在微博开人,谁能管我啊?”

谢安迪猖狂至极,完全没有对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感到一丝一毫的愧疚。

甚至还在留学生群里放话“中国滚吧,自己已美美润到加拿大啦”。

一时之间,大批量网友一面害怕自己的信息被披露,而不敢正面硬刚谢安迪。

一面又因为谢安迪的嚣张行为火冒三丈。

随着事件的发酵,直到3月17日,谢安迪的父亲谢广军,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道歉。

称女儿“情绪失控发布海外网站信息”,但避谈受害者损失,也未提及百度是否担责。

对于这种“朋友圈道歉”的形式主义,网友只觉得这一家子都在把民众当傻子看。

网友骂道,你如果有诚意道歉,就不可能发个大家都看不到的朋友圈,你这是在给大众道歉吗?你只是在给领导表态吧。

更是有网友对于高管子女,如此轻松就可获取百度数据库的行为产生质疑。

百度那么多高管,是否所有的员工子女都可以利用家庭资源拿捏网友的“生死?”

而百度的匿名化处理是否形同虚设?

有网友对此戏称这是“神仙的孩子,看看凡人的生死簿怎么了?”

开盒产业链

隔天的3月18日,百度安全负责人陈洋发表了声明。

称涉事数据都是来自海外社工库,这是一个非法收集、交易个人隐私的黑产数据库。

据调查显示,仅需1000元即可在24小时内,获取目标人物的手机号、住址等基础信息。

若需银行卡余额、开房记录等敏感数据,则需按条付费。

在这个数据库中,信息都来自于金融、电商、房产等行业的“内鬼”。

他们在获取客户信息后,再违规售卖出去。

普通租房中介若提供有效信息,日收入甚至可达万元。

另外还有黑客攻击窃取数据,以及用户在社交平台的公开痕迹等等。

而当上游的“数据猎人”收集完信息后,交由中游的“数据贩子”整合打包。

最后就是下游的“开盒者”购买,未成年人只需几元即可获取他人隐私,用于网络霸凌。

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已实施多年,但“开盒”现象仍呈蔓延之势。

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办理网络暴力案件8600余起,刑事处罚2500余人,行政处罚8500余人,但黑产链条依然活跃。

这条黑产业链如此难打击,首先是由于个人信息经多次转卖后,原始泄露源头难以追踪。

比如,谢安迪使用的数据虽然来自社工库,但已无法确认最初由哪个行业泄露。

无法追根溯源,也就无法给予针对性的惩处。

另外涉事者多为14岁以下青少年,法律上仅需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缺乏震慑力。

谢安迪就是依仗着自己13岁,外加又在境外的身份,所以叫嚣着“不怕报警”。

而就是这些原因的叠加,致使我们大众身受“网络裸奔”的威胁。

比如2023年,主持人杨迪因反对虐猫遭“开盒”,被迫更换了手机号。

而就在去年,香港中文大学的2万师生信息竟然被披露在暗网上,明码标价的售卖。

结语

谢安迪的“开盒”事件,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教养危机,更是一面照见社会病灶的镜子。

当我们的身份证号、住址、消费记录在暗网标价出售,当未成年人将“人肉搜索”视为娱乐工具。

这场危机早已超越个体道德范畴,直指系统性治理的失效。

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言:“杜绝‘开盒’需构建多维度治理框架,让技术、法律、教育协同发力。”

在数字文明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坚固的技术护城河,更是一场关于人性与责任的启蒙。

唯有让每个人都意识到,隐私不是可以交易的筹码。

而是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方能终结这场“裸奔时代”的集体焦虑。

当隐私成为奢侈品,谁来守护数字时代的尊严?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

澎湃新闻

南方都市报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0 阅读:0

孙虎娱乐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