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各地实践,“零基预算改革”是当前财政领域的核心变革之一,其内涵、政策背景及影响如下:
一、零基预算的内涵与政策出处
1. 定义
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所有支出项目均从“零”开始重新审核,不考虑历史基数,仅根据实际需求、优先顺序和成本效益分配资金。
传统预算的弊端:过去采用“基数+增长”模式,导致低效支出固化(如重复补贴、政绩工程),财政资源浪费。
改革核心:打破“护盘子”思维,按需优化资金配置,剔除冗余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
2. 政策出处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零基预算列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提出“深化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全面推广”。
地方实践:广东、湖南、江苏等地已先行试点,通过清理低效项目腾出资金超百亿元,投向民生与创新领域。
二、零基预算的应用场景与实施方式
1. 使用场景
民生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刚性支出按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如湖南将节省资金用于提高养老金和医保补助。
产业升级:广东将财政补贴转为股权投资,支持科技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
政府治理:广州通过零基预算压缩行政开支,腾出资金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 实施路径
五步法:梳理项目→必要性评估→优先级排序→动态调整→绩效监督。
技术支持:利用区块链、大数据实现资金穿透式监管,防止截留挪用。
三、对普通老百姓的指导意义
1. 民生服务提质
更公平的保障:资金向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倾斜,例如湖南2025年民生支出占比超70%,确保养老金和基础医疗全覆盖。
减少“面子工程”:剔除无效支出后,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如老旧小区改造、充换电设施完善)。
2. 就业与消费机会
新职业需求:预算改革催生财政数据分析、绩效评估等岗位,传统从业者可转型高附加值领域。
消费刺激:广东、湖南通过财政补贴提振消费,如家电以旧换新、文旅消费券。
四、对政府与行业的深远影响
1. 政府部门:从“分钱”到“管效”
打破部门利益:需重新证明项目必要性,倒逼部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财政透明度提升:多地建立预算公开平台,公众可监督资金流向,参与听证会。
2. 行业变革:资源向高效益领域集中
受益行业:科技创新(如湖南的“4×4”产业体系)、高端制造(如广州的“四化”改造)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受冲击领域:重复建设、低效补贴项目被淘汰,倒逼企业转型。
3. 地方财政:缓解债务压力
优化债务结构:通过零基预算压缩非必要支出,腾出资金化解债务风险(如湖南清理低效资金167亿元)。
增强造血能力:广东通过“补改投”机制,将补贴转为经营性资产投资,提升财政收入可持续性。
五、未来挑战与长期展望
1. 短期挑战
执行阻力:部门惯性思维与利益固化可能延缓改革。
技术门槛:部分地区缺乏预算编制专业人才与数字化工具。
2. 长期趋势
治理现代化:零基预算与绩效管理、中期规划结合,推动政府从“花钱”转向“花好钱”。
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聚焦新质生产力(如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加速产业升级。
---
零基预算改革不仅是财政管理工具的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对政府而言,需打破传统思维,提升资金效能;对行业而言,则是优胜劣汰的转型契机。长期来看,这一改革将重塑财政版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