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歼-35亮相,中国避开了美踩过的坑

含知之 2024-11-07 08:37:08

轰动全场的一刻终于到来。

11月4日,一架涂装低调的战机悄然现身珠海。垂尾上那个"75"的编号,像一枚重磅炸弹般,在军事观察圈投下了惊天波澜。这不是别的,正是空军版歼-35战机的首次公开亮相。

谁能想到,当所有人都在期待改进型歼-20或轰-20时,空军却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喜?而这个惊喜背后,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战略考量。

为什么已有歼-20的空军,还要装备歼-35?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笔糊涂账。但细究之下,却暴露出现代空战的残酷真相:单一机型已经无法满足复杂战场的需求。就像你不能让一个擅长格斗的拳王去踢足球一样,每种战机都有其特定的战场角色。

歼-20就像是空军的"尖刀",专门负责高空、高速的空战使命。而歼-35则更像是一把"瑞士军刀",能在低空执行精确打击,还能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这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能力的互补。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栽了大跟头。

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家身上,结果呢?F-35问题不断,维修费用天价,连重启F-22生产线都成了天方夜谭。这哪里是技术问题?分明是垄断的恶果。

反观我们,成飞和沈飞相互竞争又互相促进。一个专攻空优战机,一个精于多用途战机。这种良性竞争,不正是我们航空工业发展的制胜法宝吗?

让人深思的是,这种"双雄竞争"的模式,在国际军工领域实属罕见。它不仅确保了我们的军工技术不断进步,更避免了被单一企业"卡脖子"的风险。这哪里是简单的军工生产,分明是一盘关乎国家安全的大棋。

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藏着隐忧。

当我们为歼-35的横空出世欢呼雀跃时,是否想过:在未来的空战中,究竟什么才是制胜的关键?是速度?是隐身?还是系统集成能力?

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架新战机的每一个细节中。

还有更深层的问题:在这个信息化战争的时代,单纯追求硬件优势,是否还能确保胜利?当对手在电子战、网络战等领域奋起直追时,我们是否也该未雨绸缪?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歼-35的亮相,不仅是一个技术突破,更是一记警钟。它在提醒我们:在大国竞争的新时代,技术创新永远没有终点。

0 阅读:73

含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