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纪念堂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位于天安门广场,却北京的游客,一般都会去广场南边的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体。但其实在五十年代,毛主席的签署的意见书是所有的人身后火化掉,那怎么最后又保存下来了呢?这就要说一些“动乱往事”了。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他第三次被打倒是因为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他最后一次复出又和“毛主席纪念堂事件”联系在一起,这成了当时两个敏感的话题。
小平同志从正式复出开始,到此后的很多年,都在践行着自己是毛主席最亲密的学生和战友的承诺,做的事情也不断重复着对毛主席的仰慕之情。
文革那十年,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并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对于小平同志的复出,周恩来总理一直以来都是有思想准备的。
在1972年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提到了刘伯承、陈逸、邓小平对历史的贡献。思维敏捷的周总理意识到毛主席开始怀念战友了。于是通过其他人放出小平同志复出的舆论,希望小平为当时身患重病的自己助一臂之力。
在周总理来回奔走和协助中日关系正常化,邓小平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
在毛主席和小平见面后,他是这样说的

“我们要继续并肩作战,为人民服务”
小平同志在复出后也做了不少实事,毛主席称赞他办事果断,柔中寓刚。比如说解决南越西贡政权的猖狂问题,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不断举行座谈会,纠正干部们的错误思想,强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小平同志如火如荼的整改国民经济之时,别有用心者就开始大谈主义的问题。就算有两位伟人的支持,也难逃告状的命运。甚至有人说他引进外国技术是在搞“洋奴哲学”,但这些也遭到了毛主席的呵斥,让他们不要再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了。

不幸的是,1976年,周总理还是因病在北京去世,小平同志悲痛万分,亲力亲为操办葬礼,在葬礼上亲自念起悼词。失去了周总理这个有力的支撑。别有用心者又开始针对小平,他的党内外职务又被拿去,但是他总是用“邪不压正”来安慰自己和他的家人们 。
没多久,毛主席也去世了。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也是为了阻止一些人的胡作非为。在那时,对于毛主席的遗体去留就成为了一大问题,如果遵照毛主席身前的建议,是希望自己火化了的,但又考虑到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毛主席领导人民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我们或许还在受别人的欺压,或许还没有机会在这讨论遗体去留问题,那么我们应该让后人对毛主席有着永远的精神寄托。

就这样,他们拍板建造一座毛主席纪念堂,经过多次商议讨论和否决,众人认为要建在人民中间,不与人民分离,于是将纪念馆建在了北京天安门,于1977年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
不久之后,国内外又传出“邓小平想要拆掉毛主席纪念堂”这样的说法,对于这些谣言和不实声音,小平同志从来不想过多解释。而在这些国内外众多关注者中,一位叫奥琳埃娜·法拉奇的意大利记者对此尤为关注,拆除毛主席毛主席纪念堂引发了她大大的兴趣,由此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采访邓小平。
法拉奇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记者,她有着独树一帜的采访风格,经常用颇具棱角的提问让受访者猝不及防,她的业务能力在新闻界也颇受认可。
在采访中,法拉奇开场就单刀直入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拆除”
小平同志的原话是这样的
“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法拉奇对于邓小平如此坦率而征程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不仅如此,还约着两天后继续采访。最后,法拉奇询问了邓小平对自己的评价,邓小平认为
“我一生问心无愧,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
行文至此,还是要说上一句,邓小平对毛泽东同志的尊重和信任,

始终未曾改变,永远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和学生。
谁敢拆 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
建立毛主席纪念堂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是华国锋同志的英明决定。
全国人民不会答应,谁敢?
如果拆了就麻烦了
拆掉,人民不会答应!
邓公的智慧,正直的确[点赞]
自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