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不如天算。”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你可以规划一生,但命运的手却能轻易翻转一切。
深圳的张核子,曾因核酸检测一度成为亿万富翁,疫情间的“核酸大王”可谓风光无限。几乎没人不认识他,他的公司,核子基因,背后站着的是整个中国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市场,业务几乎覆盖全国。疫情来得急,市场需求爆炸,他的生意就像那“风口上的猪”,飞得高、飞得快。赚了多少钱?算不清了。说是几十亿,甚至更多,但有一件事,却让这位曾经风光的老板陷入了困境——20.55万元。
谁能想到,张核子如今因这20.55万元的劳动争议款,沦为失信被执行人。2月10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发布裁决,将这位曾经的核酸大王列为高消费限制名单,禁止乘坐飞机、高铁等高消费交通工具。这背后,竟然仅仅是因为公司未按法院判决支付员工的20.55万元欠款。
张核子不是普通人,他可是核酸检测产业的大亨。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2020至2022年间,为国家的疫情防控贡献了巨大力量,累计检测人次高达7亿次。要知道,按每次检测的利润计算,这项生意给张核子带来的收入绝对是天文数字,35亿元不成问题。张核子的公司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他凭借灵活的代理商模式,迅速扩展了业务。不少人都看着他快速积累财富,眼红的是,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发国难财”的谴责。
与他的财富爆炸性增长相对的,是频繁发生的违规操作。很多人记得,张核子旗下的实验室曾因数据造假、操作失误多次被罚款。特别是兰州的核子华曦实验室,因为“误录”结果而遭到处罚。外界对他“借疫情之势大发横财”的批评一度沸沸扬扬。罚款金额虽然不大,但随着问题的积累,公众对张核子的信任度逐渐下降,言辞变得尖锐,网络上充斥着“核酸大王”的讽刺和质疑。
尽管如此,张核子并没有被外界的批评打败。疫情结束后,他选择了转型。这一转型,几乎是全方位的:从预制菜、房地产、功能性大米研发,到进口保健品,几乎涉及了各行各业。他也不忘通过短视频平台塑造自己的“创业导师”人设,希望借此打开新的商业局面。可是,转型的效果却并不如预期。由于疫情期间的负面形象难以抹去,他的多个新项目几乎毫无生气。直播带货做得一塌糊涂,销售额甚至为零,观众的关注度低到几乎没有任何成交。
在这些纷纷扰扰的商业尝试中,张核子依旧未能挣脱困境。2月的这起劳动争议案件,将他的财务问题暴露无遗。法院裁定他未履行支付20.55万元工资的义务,最终他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这一次,这20万元的欠款竟成为他深陷困境的导火索。明明是一个身价过亿的大老板,却因为区区20万元被限制高消费,简直让人咋舌。
大家都知道,张核子曾因疫情期间赚得盆满钵满,身家早已过亿。而如今,按理说20万元对他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怎么会为此拖延付款?其中是否隐藏着其他问题,外界不得而知。但法院的判决一出,公众对他的评价也随之发生了剧变。从“核酸大王”到“失信人员”,张核子似乎陷入了一个莫名的恶性循环。虽然他再三表示自己并不缺钱,但事实却摆在眼前,法院的裁决已经让他付出了代价。
问题也许不在于他付不出这笔钱,而是在于他如何去看待这些纠纷和责任。从他过去的商业行为来看,张核子显然对这些小额纠纷并不放在眼里。毕竟,20万元的工资对于一个年赚数十亿的企业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大数目。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处理这些财务问题,反而采取了拖延的态度,可能是希望通过时间的消磨来减轻负担。但法院并没有给他时间,也没有给他逃避的空间。每一个细节都表明,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背后可能藏着管理上的漏洞,或者是他对责任的漠视。
回顾张核子的历史,从最初涉足基因检测到疫情期间的成功,张核子可谓顺风顺水。他不仅有技术,还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也许是由于过于依赖自己的“顺风车”,他忽视了其中的潜在风险,认为自己能在风头过后继续掌握局面,但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负面形象的困扰,还有公司管理和财务问题的积压。
更为可悲的是,张核子的转型业务,根本没有站稳脚跟。虽然他跨界涉足多个领域,但每次的尝试都充满了波折。疫情后他频频转战的新项目,面临着竞争激烈、公众反感等诸多难题,而他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来支撑这些新业务的开展。这也让人感慨,商业的风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运气和时机的合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该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