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襄帝高澄:十六岁辅政,建立北齐基业,就是好色了点

星红岁月吖 2025-02-08 11:49:14

公元546年,权臣高欢一病不起,军中谣传他被韦孝宽所杀,导致人心惶惶。为了稳定军心,高欢不顾病重之身,露天宴请诸将士,并一边演唱《敕勒歌》,一边布置退军安排。然而这样一位铮铮铁骨的男子,在回到晋阳后的数月内便撒手人寰,把东魏政权的大业交给了年仅二十七岁的长子高澄。

高澄,这位后人眼中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尽管因其好色而多被评判,但其政治与军事才华却不可忽视。少年时他便展示了出色的政治手腕和非凡的智力。十岁时,高澄成功说服猛将高敖曹投诚高欢。十六岁时,他又以宰相身份辅助父亲处理政务,奠定了北齐立国的基础。

高澄的政治手腕令人叹服,也引发了众多臣子的强烈反感。作为高欢的继承人,高澄毫不畏惧地打击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包括曾与高欢并肩战斗的鲜卑勋贵。在他的手段下,贪污腐败的太师咸阳王元坦、太保孙腾、司徒高隆之、司空侯景、尚书令司马子如等人纷纷被整肃或罢黜,使东魏官场焕然一新。

高澄不仅着重打击腐败,还致力于培养自己的执政团队,通过任命崔暹等人的方式肃清贪腐风气。高澄改变了自北魏后期以来的资历选官方法,推行名望和能力为标准选拔官员,进一步加强了治理体系的建立。

在经济上,高澄也有独到的应对策略。北方自西晋灭亡后,连年战乱,各割据势力相继发行新币,导致货币混乱严重贬值。高澄意识到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重新发行货币,以“永安五铢”为新的货币标准。这种铜钱稳定了东魏的经济,提高了百姓的信任度,采取各地置二称的制度,有效辨别私铸假币。

此外,高澄采取了针对私盐的策略。他允许民间私盐出售给朝廷,并征收一定的税赋,同时利用朝廷力量开设官方盐场,实现官盐、私盐双轨制,有效遏制了私盐泛滥,进一步增加税收。

高澄的军事才能同样不容小觑。武定五年(547年),他率领大军击败叛将侯景,拓展了东魏的疆域,使其扩大至长江沿线。随后,武定七年(549年),高澄亲自领兵攻打西魏名将王思政,最终成功掘水灌城,攻克了玉璧,擒拿了王思政,进一步巩固了东魏的南线边界。

在稳固政权的过程中,高澄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得了众多将士和勋贵的拥戴。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也因狂妄自负、多情好色暴露了自身的弱点。比如,他曾在宴会上殴打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然藐视皇帝的权威。这一行为不仅让高澄的声望大幅提升,还进一步暴露了他的狂妄自大。

高澄在对待弟弟高洋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鄙夷之情。尽管高洋是高澄的得力助手,但高澄常常拿他的独眼嘲笑,并在一些私人场合做出一些轻蔑的行为,甚至不掩饰对弟媳的兴趣。这些行为表明,尽管高澄在政治和军事上极具才华,但其个人品行常常引发内部的不满与疏远。

高澄好色的行为不仅一度差点丢失世子位,还差点引发了东魏的政权动荡。十四岁时,他因与庶母郑大车私通,被婢女告发,高欢大怒,险些废他世子之位。后来,他中意渤海高氏高昂之弟妻子李氏,导致高慎不满,高慎因此叛逃西魏,诱发了邙山大战。

可惜的是,高澄的雄心壮志未能得以完全实现。在武定七年(549年)四月,他密谋禅位,被厨子兰京暗杀,年仅二十九。兰京一刀宰掉了年轻的高澄,令人惋惜。高洋上位后尊他为文襄皇帝,高澄的政治继承和改革虽未完成,却奠定了北齐建立的基础。

尽管这位天才少年英年早逝,但高澄以其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短暂却丰富的生命中,高澄为东魏的经济、政务与军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不是因为性格的某些缺陷,这位才俊或许能够带领北齐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