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治理的舞台上,空降的社区书记常常成为一个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不少人对他们抱有很大的意见,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
缺乏基层经验,难以迅速融入社区生态
社区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人际关系紧密的小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居民需求。
土生土长的社区工作者,长期扎根于此,对社区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而空降的社区书记,往往是从其他领域或上级部门直接调任而来,缺乏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历。
他们初来乍到,面对社区里错综复杂的邻里关系、盘根错节的历史遗留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比如,在处理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涉及到居民房屋拆迁补偿、公共空间规划等问题,土生土长的社区工作者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对居民的了解,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协调各方利益。
而空降书记可能因为对社区情况不熟悉,在沟通协调时处处碰壁,导致工作进展缓慢,引发居民的不满。
工作理念与社区实际需求脱节
空降的社区书记大多带着上级部门的工作思路和理念来到社区,这些理念往往具有宏观性、普遍性的特点,但并不一定完全契合社区的实际需求。
上级部门注重的是整体规划和政策落实,而社区工作更注重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上级部门可能要求社区打造标准化的社区服务中心,配备先进的设施和设备,以展示社区的形象和实力。
然而,对于一些老旧社区来说,居民更关心的是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停车难、养老难等实际问题。
空降书记如果一味地按照上级要求推进工作,而忽视了居民的实际诉求,就会让居民觉得书记是在“做样子”“走形式”,从而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与原有社区团队融合困难
空降的社区书记到任后,需要与原有的社区团队合作共事。然而,由于他们来自外部,原有的社区团队可能会对其产生排斥心理。
一方面,原有团队成员担心空降书记会打破原有的工作格局和利益分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地位;另一方面,空降书记可能因为不了解原有团队的工作方式和文化,在管理和决策上与团队成员产生分歧。
这种融合困难会导致社区工作效率低下,内部矛盾频发。比如,在制定社区工作计划时,空降书记提出的新思路可能与原有团队成员的想法不一致,双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居民看到社区工作陷入内耗,自然会对空降书记产生不满。
信任建立需要时间
社区工作离不开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土生土长的社区工作者因为长期为居民服务,与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居民对他们比较信任。
而空降的社区书记对于居民来说是一个陌生人,居民需要时间来了解他们的为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空降书记不能迅速做出让居民认可的成绩,或者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就很容易失去居民的信任。
比如,在处理社区突发事件时,如果空降书记表现得犹豫不决、处理不当,居民就会对其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其工作产生不满。
空降的社区书记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引发居民意见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空降书记就无法做好社区工作。他们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尽快熟悉社区情况;
转变工作理念,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与原有团队沟通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用实际行动赢得居民的信任等方式,逐步扭转局面,为社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上级部门在选派空降社区书记时,也应该更加谨慎,注重选拔那些有基层情怀、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