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没看错,这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2000年左右,大庆的经济总量甚至一度超过了省会城市哈尔滨,这也算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了:

有人可能会说,“双城记”不是很多省份的普遍现象吗,比如说广州—深圳、福州—厦门、沈阳—大连,还有三足鼎立的情况(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不过先别急,这其实是两回事,因为上述这些省份本身就是双中心或多中心,深圳、厦门、大连都是副省级市,且为计划单列市,虽然在行政设置上不是省会,但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都与省城相当(其中厦门的行政级别还高于省会福州):

而内蒙的情况相对比较特殊,长期以来,呼和浩特在经济上就弱于鄂尔多斯和包头。总的来说,呼市与一般的省会不同,它只是全自治区的行政与文化中心,但并非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另外,呼包鄂三地的人口体量差异不算太悬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但当年的大庆与哈尔滨,显然不属于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
自黑龙江合并建省后,无论是从经济、文化、交通、人口规模的哪一方面进行比较,哈尔滨都长期占据着龙头老大的地位。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伴随着松嫩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油井,一座崭新的城市也随之拔地而起,它在日后贡献了我国原油总产量的四成:

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的发展步调整体放缓,进入了漫长的停滞时期。不过四座核心城市(哈长沈大)的情况也略有差异,大连因为地处沿海,且纬度较低(气候相对适宜),经济活力要明显优于三大省会:

至于沈阳、长春、哈尔滨这哥仨,其实都半斤八两;好了有点扯远了,接着说回主题。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庆似乎没有受到影响,在石油钻井的轰鸣声中,这座工业城市仍然表现出了一种“极度的繁荣”,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2000年时大庆的经济总量不仅远高于黑龙江的首府哈尔滨,更碾压了郑州、西安、长沙、合肥、南昌、昆明等一众省会城市。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繁荣”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采之上呢?
大庆,就这样燃烧自己的血液,为祖国创造了繁荣。
当时间来到了2024年,大庆的年度GDP已经不足3000亿元,别说与发展迅猛的南方相比了,就连“不断衰落”的省城哈尔滨,2024年的GDP也达到了6000亿出头,也是前者的两倍以上了。
时代好似一个大的转盘,每个人乃至城市的命运都在其中,当繁华褪去时,似乎只剩下一片荒凉。世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有些东西我们不该忘记,也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