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堆”

海峡民生 2024-12-24 13:29:09

——走进骥翀氢能探访民企谋“新”求“质”向未来

位于张家港生产基地的骥翀氢能工厂产线 本报记者 李宏伟 摄

□ 本报记者 李宏伟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产业提升的生力军,无疑也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泰波路558号的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骥翀氢能”),凭借在氢燃料电池金属板电堆领域的技术革新、科创能力和构建氢燃料电池产业生态的创新探索,近日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氢”装上阵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

骥翀氢能的故事,可以说是我国氢能企业苦练内功、创新强劲、应用加速落地的一个缩影。

今年46岁的付宇博士,是骥翀氢能的创始人、董事长,曾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化所”)硕博连读,师从我国燃料电池领域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业内人士都知道,中科院大化所被誉为我国燃料电池的“摇篮”。

付宇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他就在中科院大化所开始了电堆样机的研发工作。而且,从事这个“明知前途无量,现实却很骨感”的小众行业—氢燃料电池领域,他一干就是20多年,骥翀氢能的核心团队成员亦是如此。“当前氢能行业最缺的还不是钱和项目,而是高素质的人才。”付宇说,全国研发电池的工程师在百万人以上,而做氢燃料电池的仅千余人,这是远远不够的。产业化阶段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燃料电池知识,还要有产品思维,兼具这两种能力的工程师更是少之又少。

今年是骥翀氢能成立的6周年。回望来时路,付宇感慨万千。“创业就像‘唐僧取经’,需要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后才能取到真经。”付宇表示,创业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问题。比如,资金、团队、市场等问题。“我们这代人这辈子的使命就是把燃料电池从样机做到产业化,实现从1到100、到10000的过程”。如今可喜的是,骥翀氢能已经跨越“死亡之谷”,已逐步实现了国产自主燃料电池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并致力于“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堆”。

电堆是氢燃料电池的“心脏”,由双极板和膜电极叠装而成,通过氢氧两极的电化学反应转换成电能,其成本约占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的60%,研发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付宇告诉记者,金属双极板表面涂层的耐蚀导电性能,是决定燃料电池寿命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目前全行业都在重点攻关的难题之一。

“通常来说,导电的东西不防腐、防腐的东西不导电,现有材料只有贵金属才能既防腐又导电。低成本的耐蚀导电涂层技术是领域内的全球性难题。”付宇表示,在微米级厚度的涂层上构建精密“系统工程”,难度大、壁垒高,涂层技术涉及材料、结构、工艺、设备等多个环节。

如今,骥翀氢能在金属双极板表面涂层加工工艺、设备的自主研发上实现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解决了该项技术难题,可大幅提高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寿命、降低金属双极板材料成本。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骥翀氢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金属双极板涂层技术完成研发,成本在此前降低60%的基础上再降80%。

“做氢能行业国内自主创新技术的引领者,是付宇20多年追求的梦想。可以说没有付宇就没有骥翀。”上海金但咨询创始人祝维荣告诉记者,骥翀氢能的团队成员善于创新求变、专注精益生产、发挥匠人精神,这是支撑骥翀氢能未来持续壮大、走向辉煌的关键。

“氢”风袭来万亿赛道引竞逐

前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的消息,令付宇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首次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管理体系中,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正在不断强调氢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样这对燃料电池产业也是重大利好。因为,我国交通领域率先刮起“氢”风,氢燃料电池汽车是重要突破口。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我国的氢能产业在“政策的手”和“市场的手”的双重推动下,正在驶入发展“快车道”。

《绿色氢能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万辆,加氢站保有量将超过1000座,绿氢产能将接近100万吨,氢能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企业驶入氢能发展快车道,同样离不开政策“东风”。

在付宇看来,2022年是我国氢能产业的风口之年。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氢能定位。随即各地纷纷跟进出台氢能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

在此之前,2021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先后批复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等5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在4年示范期内,国家5部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群给予奖励。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山东、四川、陕西、吉林等多地相继宣布氢能车免收高速费。对此,付宇认为,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氢燃料电池企业会不断加大投入优化技术,通过量产大幅降低成本,带动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的国产化应用,从而推动我国氢燃料电池车行业快速发展。

“氢燃料电池的行业爆发拐点将至,关键点在于谁能在补贴退出之后成功实现性能和价格两方面的持续领先,进而实现无补贴条件下的整车运营经济性。”付宇说,骥翀氢能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约30%。基于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今,骥翀氢能已实现电堆从143千瓦到376千瓦的不断升级迭代,产销量实现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3倍增长,2024年增长率超过60%,出货量居于国内金属板电堆前列。

“氢”舞飞扬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江苏张家港,骥翀氢能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身着防护服站在无尘车间,正井然有序地组装骥翀氢能MH170电堆产品。

付宇介绍说,骥翀氢能张家港工厂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年产能200兆瓦,是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金属板电堆瞬时产能最大的工厂,主要生产设备全部由公司自主研发制造,实现了产业链100%核心自主可控。

“骥翀氢能是张家港经开区2021年引进的一家氢能电堆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在金属板电堆技术上有着20多年的技术积累,具有很强的技术功底和底蕴,也是我们在众多选择中经过深思熟虑和各个维度的对比作出的择优选择。”张家港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立清表示,骥翀氢能的加入对张家港市形成完整的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具有互补效应。因此,张家港经开区在2021年、2022年先后两次注资骥翀氢能。“从骥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无疑也证实了我们的判断。”杨立清如是说。

目前,张家港市已有70多辆氢能源公交车运行,其中部分采用骥翀氢能生产的电堆产品,其产品在能耗表现、低故障率等方面均获得市场认可。

今年以来,骥翀氢能接连受到苏州市发展改革委、资阳市政府、阳光电源、大桉资本等政企密集上门调研。其中,苏州市发展改革委就氢燃料电池对低空经济的促进作用等问题,与骥翀氢能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当前,骥翀氢能在无人机、燃料电池固定电源、小型移动电源等领域,也进行着相应规划布局。

付宇认为,行业当前已经从政策示范阶段向“后补贴”时代过渡,“经济性”和产业链“生态”是推动和适应商业化的关键因素。他说:“为了适应商业化,我们应该不断降低一次性购置成本和用户的使用成本,减少氢耗。相应地,骥翀的发展模式需要从toB的产品销售逐步过渡到与氢源、运力、运营方等共同组成有机生态,共同提供有经济性的运力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下半年,骥翀氢能联合发起成立大连氢翼新能源有限公司,专注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将产业链延伸至制氢端,推动氢能产业链协同发展,迈出了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一步。

“如今,在行业发展不断被‘挤水分’的形势下,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会发展得更好。”付宇认为,从政策端到市场端,全球氢能产业链的活跃程度在逐步增加,这对于我国氢能产业链企业来说,既是竞争也是机遇。眼下,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正在以“技术出海”带动“产品出海”,瞄准海外市场主动出击。

来源:中国改革报

0 阅读:24

海峡民生

简介:海峡民生为两岸民众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