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螺丝都要被DEEPSEEK拧了,我的孩子该往哪卷?

麓屿心言 2025-02-15 20:33:34

这几天,关于“deep seek”的话题悄悄爬上了热搜。 听起来挺高大上,好像跟咱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但刷着刷着,一条评论扎进了心里:

“以后会不会连‘拧螺丝’的活儿,都轮不到咱孩子了?”

是啊,科技跑得太快,快到让人心慌。 我们总想着,孩子上了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可现实呢?

前几天,跟一位老同学聊天,她女儿去年刚考上一所985。 电话那头,她的声音透着疲惫:

“这孩子,上了大学反而更‘蔫’了。 以前在家,好歹还能跟我吵两句,现在倒好,放假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问她什么都说‘没事’。”

听着老同学的叹息,我心里也跟着发紧。 这几年,总能在新闻里看到大学生“想不开”的消息,每次都像一记闷棍,敲得人心疼。

我们总以为,孩子上了大学,就该是阳光灿烂、意气风发的样子。 可为什么,他们中的一些人,反而像被抽走了灵魂,变得沉默、焦虑,甚至……绝望?

或许,我们从未真正走进过他们的内心世界。

1. 从“全家希望”到“无人问津”:那份失落,谁能懂?

还记得孩子高考前,家里的氛围吗?

全家总动员,小心翼翼,生怕打扰了“小祖宗”学习。 孩子就是全家的“中心”,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关注,都倾注在他/她身上。

那时候,孩子的目标很明确:考个好大学!

可等真的考上了,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从“主角”变成了“路人甲”。

过去,身边围满了老师、家长,嘘寒问暖,出谋划策。 现在,要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还有……陌生的自己。

曾经,我们习惯了用“成绩”来衡量孩子。 考好了,全家欢喜;考砸了,愁云惨雾。

可在大学里,优秀的标准太多了:

社团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厉害!

拿奖学金拿到手软?佩服!

实习经历丰富多彩?羡慕!

可这些,跟“成绩”比起来,好像又没那么“硬核”。

就像我侄子,高中时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到了大学,发现“学霸”遍地都是。 他努力学习,却发现绩点排名总是不上不下,那种挫败感,可想而知。

更别提那些从“小地方”考出来的孩子。 他们从小被灌输“知识改变命运”,可到了大城市,才发现自己除了会做题,好像什么都不会。

那种自卑、迷茫,就像无形的墙,把他们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来。

2. “前途光明”的背后:看不见的压力,无处诉说的焦虑

我们总以为,上了大学,就意味着“前途光明”。

可孩子们呢? 他们比我们更早地感受到了“内卷”的压力。

打开招聘网站,满屏的“985/211”、“硕士优先”、“有相关实习经验者优先”……

再看看身边:

有人早早地规划好了出国留学,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刷托福、GRE;

有人在大二就开始找实习,为简历“镀金”;

还有人,为了保研、考研,熬夜“爆肝”……

孩子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努力了。 他们害怕落后,害怕被淘汰,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

这种焦虑,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可他们能跟谁说呢?

跟父母说?怕父母担心,怕被说“矫情”。 跟朋友说?怕被看不起,怕被说“无病呻吟”。

于是,他们只能把所有的情绪都压在心里,默默地承受着。

3. “完美小孩”的背后:那些被忽略的伤口,隐隐作痛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优秀”。

从小,我们就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要考上好大学,要找个好工作……

我们很少问他们: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快乐吗?

那些从小被“高压”教育的孩子,到了大学,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他们习惯了压抑自己的需求,习惯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却唯独忘记了,如何爱自己。

我认识一个女孩,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钢琴十级,书法比赛拿过奖,学习成绩更是一路领先。

可上了大学后,她却突然“崩溃”了。 她开始失眠、厌食,甚至出现了自残行为。

后来,她鼓起勇气去看了心理医生,才发现,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阴影”下。

“我从小到大,都是为了父母而活。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听着她的哭诉,我感到一阵心酸。

4. 与孩子共舞,而不是与“虚无”对抗

我们这代家长,大多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 我们习惯了用“物质”来衡量幸福,习惯了用“成功”来定义人生。

可孩子们呢? 他们生长在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他们更渴望精神上的满足,更渴望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当我们发现孩子变得沉默、焦虑、叛逆时,不要急着去指责,不要急着去“纠正”。

试着去理解他们,去倾听他们,去感受他们。

或许,他们正在经历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内心风暴”。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大学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我们的优点,也放大了我们的缺点,更放大了我们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我们无法替孩子去经历这场“风暴”,但我们可以陪着他们,一起去寻找方向,一起去面对挑战。

与其担忧孩子被时代抛弃,不如和孩子一起,学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安”。 这,或许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0 阅读:4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