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文艺》,让文艺女青年的青春得以安放

MISSING 2022-10-04 22:49:33

一直觉得戏剧和电影是两种“势不两立”的艺术,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有学者在关于电影的本体大论争中,提出了“电影要与戏剧离婚”的主张。的确,话剧是演员现场表演的戏剧艺术,电影则是时空蒙太奇高度自由的综合艺术,二者怎会轻易就这么结合起来呢?

“双演”模式的创新

无独有偶,中国国家话剧院倾力打造的首部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采用的是独特的“戏剧+影像”表现形式,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传统印象中的戏剧常规。以往的戏剧都是演员在舞台上卖力演出,这次却又加入了如同电影的影像,这种混搭融合难道不会喧宾夺主吗?在看这部话剧之前,其实心里多多少少也是有些打鼓的。

在认真了解到该剧堪称豪华的主创演员阵容之后,首先在心里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剂:《抗战中的文艺》由秧禾之文工作社编剧,导演田沁鑫,作曲叶小纲,视觉总监费俊,舞美设计王琛,灯光设计王琦,多媒体设计胡天骥,造型设计陈敏正,音效设计王丹戎,影像导演宋成等。演员阵容集结了数十位国家话剧院优秀的中青年明星演员,如大众耳熟能详的田雨、李光洁、关晓彤等。

可以说在主创和演员的层面率先实现了“国家队”级别的阵容配置。毕竟,国庆节能在戏剧舞台上看到明星演员的现场表演,也称得上是乐事一件呀。

文艺青年想看的话剧舞台是这样的

看了《抗战中的文艺》才知道,原来1931-1945年这段历史时期既是艰苦卓绝的抗战十四年,同时也是中国文艺在各领域各方面发光发热的时代。左翼作家联盟、戏剧家联盟、电影运动……一大批中国文艺界的先驱人物以一系列优秀的文艺作品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意识,其文艺精神影响至今,仍在散发着无穷魅力。

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渔光曲》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人性之善和诗意之美;鲁迅掷地有声的杂文也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他愿让中国青年摆脱冷气的愿望与决心;作为作家萧红的资深粉丝,尤其是一个文艺女青年,能够在话剧的舞台上听到“萧红,女,23 岁,作家”这种仿若时光穿越的介绍,内心是激动欣喜的,尤其还能听到那些熟悉的句子,比如“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旬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这场话剧,于文艺青年而言,堪称是一场难得的盛宴。也只有作为现场观众,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份感动与惊喜的心情。

给你三个看《抗战中的文艺》的理由

对我来说《抗战中的文艺》最值得一看的独特亮点,莫过于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话剧形式,首次尝试将影像装置艺术和戏剧表演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在银幕上和舞台上,再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汉、夏衍、欧阳予倩、洪深、聂耳、冼星海、丁玲、张瑞芳、舒绣文、白杨、秦怡等文艺名家的抗战力量与文艺精神,以编年体的叙事形式和群像式的人物刻画,以文艺家视角讲述抗战中的峥嵘岁月,演员不仅扮演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也兼任歌队队员的群像角色,配合沉浸感十足的舞美和音效,简直如同穿越回到了抗战年代。

正如剧中夏衍评价聂耳所说:“相信个人的天才,更相信集体的力量。”无论在剧中还是剧外,这句话都同样适用。在剧中,茅盾“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和夏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屠杀”伴随着众歌队嘹亮激愤的高声疾呼,让我们看到中国民众在反日反帝斗争中团结起来所发挥的巨大强力;在剧外,正是在以导演田沁鑫为代表的主创演员阵容的日夜排练与倾情奉献,才使得首部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得以成为可能。

更为难得的是,《抗战中的文艺》不仅在内容上饱含着匠心与激情,并且在传播形式上依托先进互联网技术和全媒体传播平台,与央视网共同探索并建设“中国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将于11月全网线上演播。以科技力量赋能经典,让传统艺术迸发生机。

《抗战中的文艺》将于10月1日——10月7日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首演亮相。国家队阵容+高质量创作+史诗化讲述,给你三个国庆假期去看《抗战中的文艺》的理由。当然,如果要压缩成三个字,那就是:它值得!

0 阅读:8

MISSING

简介:一切娱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