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演播更具电影感!《抗战中的文艺》再一次给我带来惊喜

MISSING 2022-11-22 15:15:27

距离上次在国家大剧院现场观看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原创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已经过了一月有余,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又迎来了这部话剧的线上演播。身为一位线上线下都体验过的观众,我对于线上演播的整体评价是:不仅完全不输线下,甚至还可能更加惊喜!

打破传统戏剧视点,让戏剧充满“电影感”

戏剧与电影的最大区别体现在哪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二者视点的不同。在电影中,我们可以跟随导演及摄影机的场面调度,实现空间和景别的灵活跳跃,时而是完整全面的大全景,时而又看到深入刻画主人公内心的大特写画面,这也就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高度自由的“蒙太奇”技法。

与之相比,戏剧则更加注重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共处一室的在场感,观众的座位全程固定,因此视点也是固定的,始终看到的都是一个大而全的场景,时间长了难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

这一次,《抗战中的文艺》线上演播版本成功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单一视点,而选择以一种电影感十足的方式进行呈现。具体说来,就是在拍摄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景别视角与多层次展现,用拍电影的手法来拍摄话剧。

譬如,在茅盾、夏衍、丁玲、田汉等爱国志士纷纷奔走呼号“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屠杀”时,在舞台上呈现为几十人排列一排的全景,在观看时多少会有种找不到重点的感觉。然而,线上演播通过对每个主要人物逐一的中景展现,能让观众第一时间捕捉到重点,甚至连舞台上演员们的动作神态和面部表情也看得格外清楚,这显然是只有线上观众才能够享有的“特权”。

影像技术创新赋能,打造“中国戏剧现场”

作为“中国戏剧现场”的首次尝试,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通过互联网多平台线上演播和纪实性纪录片制作,成功实现了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重创新。

在内容上,观众之所以能够感到话剧中的每一部分都能流畅衔接,就说明《抗战中的文艺》首先在剧本层面就下足了功夫。《抗战中的文艺》以1932年8月19日联华影业出品的《共赴国难》为起点,其后通过一系列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发光发热的文艺界人士,让观众感受到抗战时期文艺的无穷魅力:比如以萧红、萧军等人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电影和戏剧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夏衍和田汉,以及任光、聂耳等著名音乐家……《抗战中的文艺》已然在无形之中为观众梳理清楚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时代求索与卓越贡献。

在观看形式上,《抗战中的文艺》首先通过舞台演员实时演出和银幕影像紧密结合的“双演生态”,成功实现了“思想+艺术+技术”的双演实践。这一次的线上演播以直播形态,打造中国话剧首部红色文艺主题Live现场。用超清的数字影音技术和流媒体传输等领先技术极大拓展了剧场边界,让线上观众无需在现场,也能享受到极致的“Live感”。

注重细节追求严谨,彰显“文献话剧”魅力

如果说我第一次线下观看《抗战中的文艺》仅仅是走马看花,那么这一次的线上演播体验,或许可以称得上是驻马看花。线上平台可暂停、可回放的灵活播放形式,让我有机会耐心揣摩《抗战中的文艺》在台词上的考究、在细节上的功夫。

萧红那一段充满美感的独白令我心生感动:“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同时,《抗战中的文艺》在文献考据上所下的功夫更是让我心悦诚服,剧中凡是引用了人物原话,必会在最后附上名字或是出处,比如田汉的《上海戏剧运动宣言》和茅盾的《我和鲁迅的接触》。这小小的细节其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抗战中的文艺》整部剧具有了丰富翔实的史料性与可参照性,由此,也就实现了话剧艺术和文献考据的和谐统一,以动人话剧讲好真实历史。

只要足够用心,线上演播一定能给观众带来有别于线下演出的更多惊喜,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从11月18日20:00至11月21日20:00,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各平台官方账号、央视网、央视频、新华网、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咪咕视频、中国联通、沃视频等都可以看到《抗战中的文艺》啦!相信这三天的有限期,同样能够带给线上观众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小小仪式感。

0 阅读:5

MISSING

简介:一切娱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