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泰山村寻找古史

建明看文化 2024-09-23 21:04:33

汝阳县付店镇泰山村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一条根脉,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泰山革命老区位于汝阳县、鲁山县、嵩县交界深山地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为加大对泰山村革命老区支持力度,几年来,付店镇党委、镇政府先后部署实施了一批支持措施和重大项目,助力泰山村革命老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发挥特色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落实县委、县政府振兴汝阳乡村的工作,付店镇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泰山村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将红色基因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条红色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振兴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革命遗址遗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积极作用,利用好泰山村红色资源,打造一年四季旅游产业。

泰山村是早期的革命根据地。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1月底,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军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长征进入伊阳县泰山镇境内。在泰山镇一带劫富济贫,为民除害,宣传发动群众,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在山区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2.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后。1944年5月,洛阳沦陷。国民党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洛阳专员公署)和国民党第十五军66师部退驻泰山镇。并在泰山镇东孤孤山、南坡、西祖师庙山分别修炮楼5座,在泰山村办公一年。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河南军区,为了在伏牛山内地开辟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伏牛山战役,整个战役以一支队和六支队为主力。5月15日,八路军河南军区六支队36团,在政委张力雄指挥下,由大王坪向付店合围,在康家岭击溃国民党64师师直所部,师长刘献捷化妆成樵夫逃窜。八路军河南军区一支队35团由团长王诚汉,政委马义之率领,从鲁山县二郎庙进军到伊阳县付店一带,与六支队会合,围歼付店的国民党十五军64师194团。16日凌晨,战斗打响,八路军35团从付店村东北角向敌64师师部发起进攻,六支队由村西突击。八路军以迅雷不及的炮火攻破北寨门,进村与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国民党64师194团团长南国戚看大势已去,率残部向南寨门突围。敌人出村后,又受到八路军六支队三排的伏击,除少数残兵败将逃入深山外,敌194团6个连全成了俘虏。

付店战斗打响的同时,八路军一支队35团、六支队36团的另一部分战士火速南下泰山镇,对泰山镇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和国民党十五军66师形成了包围。驻守泰山庙的国民党66师部辎重营,凭借着孤孤山、南坡和祖师庙山多座炮楼和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用机枪疯狂地扫射抵抗,阻击八路军进攻泰山镇。八路军多次进攻失败,一时难以接近泰山镇。八路军一、六支队便召开战地会议分析敌情,组织爆破手分成战斗小组,用大炮掩护对敌碉堡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进行轰炸。八路军集中兵力,首先端掉孤孤山两座炮楼。接着,南坡炮楼、祖师庙山炮楼都被摧毁。泰山镇外围敌碉堡全被炸毁,国民党军队被打的龟缩泰山镇里,凭借寨墙和东、西、南三寨门上的炮楼,继续负隅顽抗。

八路军集中兵力攻打南门,从上午激战到下午,八路军以牺牲了8名战士的代价,摧毁了南寨门炮楼。八路军战士们攻进泰山镇大街。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十五军66师师长杨天民在警卫连掩护下从西门逃脱,余众被俘。付店、泰山镇两次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官兵40人,击伤20人。八路军占领泰山镇后,建立了中共伊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第三专署,由专署专员欧阳景荣兼任县长,焦新河任副县长。抗日县政府成立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颁布了《伊阳县抗日县政府布告》,很快安定了民心,打开了局面。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壮大,又建立了中共泰山、付店两个抗日区公所。开展了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把一部分贫苦农民从封建制度枷锁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泰山一带群众抗日救国的积极性。群众积极捐军粮做军鞋支援前线,使泰山镇成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在泰山镇建立河南第三地委、三专署、三分区。

3.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0月3日,解放军九纵副参谋长李静宜率部从三屯出发进入革命老区泰山镇,建立豫陕鄂第三军分区。同时,九纵民运部副部长马克逊带一个营兵力和300多名伤员也进驻泰山镇。并在伊阳、鲁山、嵩县三县交界的泰山镇建立了中共伊鲁嵩民主县政府,马克逊任县长,开展剿匪反霸,抄家点火,打土豪分田地。

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让泰山村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战士们用鲜血浸染泰山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泰山村名承载着红色记忆,泰山村史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初心。

泰山村历史悠久

泰山村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汉代形成村落,就以泰山为村名。北魏时期,改名泰和城。宋代政和年间,泰和城在地震中成为废墟。明、清为泰山镇,属上店里。民国时期,为泰山镇保,属付店区。1944年,为国民党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5年5月,改为中共伊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第三专署。1947年10月,为中共伊鲁嵩民主县政府,隶属豫陕鄂第三军分区。1949年,改为泰山乡人民政府,属伊阳县(今汝阳)。1958年,为泰山公社。1962年,改为泰山大队,属付店公社。1984年,更名泰山村民委员会,属付店乡。2000年,属付店镇管辖。下辖自然有金家庄、耿家庄、老庄外(郝家庄)、郭家庄、李家庄、张家庄、闫家庄、南沟口、河西、郝家庄、杨树下庄、泰山庙共12个。220户,900口人。耕地663亩,林地6372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中药材为主。特产泰山水晶石。省道240公路穿村而过。

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第51卷记载:“伊阳县(今汝阳)太和山在县西南。汝水经其下。山有太和谷,北魏置太和城,盖以山名。”又载:“太和城在伊阳县西南。后魏时筑。其后西魏得其地,置兵为防御之所。《水经注》汝水经太和城西,复经城北,是也。”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泰山一带游玩写下了《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赞美太和城的优美诗句:“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间关踏云雨,缭绕缘水木。西见商山芝,南到楚乡竹。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宋代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政和间,伊阳太和山崩出水晶,以木匣贮进数百匣,据此自是石中所产。”有古史志记载得知,泰和城始建于北魏。到宋朝政和年间地震城毁。清朝再次筑城,1982年大水将寨墙,寨门冲毁。2020年,恢复重建城门。

0 阅读:0

建明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