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3年开始,吴旭君便一直守在毛主席的身旁,为其提供护理工作,直至1974年年底,毛主席病情加重,她才从毛主席身边离开,这一陪伴和照顾的过程,足足持续了21个年头。
1963年底,两人曾经有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毛主席对待生死非常坦然。
毛主席说:“如果人不会死,从孔子到现在,地球早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停了一会儿,他又认真地对吴旭君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
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主席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听到这话吴旭君连忙摇头:“不能,万万不能”,“平时我啥都听你的,这件事不能听,我也不干!”——摘自《党史博览》2016年6月。
后来毛主席逝世后,吴旭君回忆道:“毛主席在晚年最大的心事,就是思考中美关系的五步棋。”
1970年10月1日,北京的天空碧蓝如洗,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红色的海洋中,队伍整齐划一,口号声此起彼伏。
然而在这场盛大的国庆庆典中,一个细节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毛主席站在城楼上,身边却不是往常的众人,而是一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洛伊丝·惠勒·斯诺。
这对美国夫妇与毛主席有着不寻常的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斯诺就曾深入陕北革命根据地,撰写了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向世界介绍了我党和毛主席的革命事业。
此时此刻,毛主席邀请斯诺夫妇站在自己身边,共同检阅队伍,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要知道彼时的中美关系可谓冰冷至极,双方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正式接触。毛主席这一出人意料的安排,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毛主席与斯诺并肩而立的照片,这一举动进一步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猜测。
毛主席解释说这是他放出的一个"试探气球",意在探测美国的反应,寻找打开中美对话大门的可能性。
然而,这个"试探气球"并未立即得到美国方面的积极回应。尽管如此,毛主席并未气馁。在与斯诺的交谈中,他表现出了对中美关系前景的乐观态度。
毛主席认为中美两国建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这次国庆节的特殊安排,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毛主席高超的外交智慧。他选择通过一个非官方的渠道——美国记者斯诺,向美国政府传递改善关系的信号。
这种非正式的外交手段,既避免了直接接触可能带来的风险,又为未来的正式外交铺平了道路。
毛主席的这步棋走得可谓巧妙。他利用国庆这个重要时刻,在不失体面的前提下,向美国释放了善意。同时,通过邀请斯诺这位在美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记者,毛主席也在向美国民众传递信息,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舆论基础。
这一举动虽然没有立即带来实质性的外交突破,但它如同一粒种子,悄然埋下,等待发芽的时机。毛主席深知,外交如同下棋,需要耐心和智慧。
这个"试探气球"只是他精心布局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有更多的棋要下。
1970年的冬天,北京寒风凛冽。然而,在中南海的一间会客室里,却暗流涌动,气氛热烈。12月18日,毛主席再次会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这次会面,被毛主席后来称为"火力侦察",是他在中美关系棋局上的又一步妙棋。
会谈中,毛主席以其特有的幽默感和坦率态度,直接表达了对改善中美关系的期望。他对斯诺说:"如果尼克松总统愿意来,我很乐意与他会谈。
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这番话乍听之下似乎随意,实则暗藏玄机。
毛主席用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向美国传达了中国对对话的开放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从容。
更令人惊讶的是,毛主席在谈话中预测,尼克松将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这一预测不仅显示了毛主席对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也暗示了他对中美关系发展的战略布局。
毛主席的这次"火力侦察"意义重大。首先,它明确传达了中国欢迎尼克松访华的信息。
其次,毛主席通过斯诺这个非官方渠道,巧妙地避开了外交礼节的束缚,能够更直接、更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再者,这种方式也给了美国方面更大的回旋余地,为双方进一步接触创造了灵活的空间。
在谈话中,毛主席还明确表示,尽管中美建交不会立即实现,但这是必然的趋势。
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展现了毛主席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他不急于一时,而是着眼于长远利益,为中美关系的根本改善奠定基础。
毛主席的这次"火力侦察"不仅在言辞上巧妙布局,更是在时机上精准把握。1970年底,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美国在越战中陷入困境,急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缓解压力。而中国也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需要打破外交孤立。毛主席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机,主动出击,掌握了中美外交的主动权。
这次谈话后,斯诺将毛主席的意思转达给了美国政府。虽然美国方面没有立即作出公开回应,但毛主席的信息无疑在华盛顿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为后来的"乒乓外交"和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
毛主席的这步"火力侦察"棋,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智慧,也为中美关系的破冰奠定了基础。
他用一次看似随意的谈话,实则精心设计的外交行动,巧妙地打开了中美对话的大门,为两国关系的重大转折埋下了伏笔。
1971年春天,一场意料之外的体育外交悄然拉开帷幕,成为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一步。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乒乓外交"的历史性事件,而这一切都源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临机应变。
3月下旬,中国乒乓球队启程前往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这次比赛中,一个看似偶然的小插曲引发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美国选手格伦·科恩误打误撞地登上了中国队的大巴,与中国选手庄则栋有了一次短暂而友好的交流。庄则栋还赠送了科恩一块精美的杭州织锦,这个小小的礼物竟成为了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钥匙。
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尽管外交部此前已决定不邀请美国队访华,但毛主席深夜改变了这个决定。他指示外交部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一决定震惊了所有人。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是20多年来第一个正式访问中国的美国代表团。毛主席的这一举动,犹如一记重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坚冰。
美国队在中国的访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们不仅参加了友谊赛,还参观了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与中国民众进行了广泛交流。
这些活动虽然看似简单,却打开了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窗口。
毛主席深知,要打破中美之间长期积累的情绪并不容易。但他相信,通过民间交流,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接触,能够让两国人民开始重新认识对方。
这种从民间开始的"破冰"之旅,为后来的官方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
"乒乓外交"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打开了中美交流的大门,更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分歧,用一种轻松友好的方式开启了对话。这种外交方式的创新,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美国总统尼克松后来评价说:"从未有一项运动如此改变了世界。"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乒乓外交"的历史意义,而这一切,都源于毛主席深夜的一个决定。
"乒乓外交"的成功,为后续的外交铺平了道路。仅仅三个月后,美国安全顾问基辛格就秘密访问了北京,为尼克松的访华做准备。
可以说,没有"乒乓外交"的铺垫,这些后续的重大外交突破很难想象。
毛主席的这步棋,不仅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也为国际关系史上增添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1972年2月21日,北京首都机场上空飘着细雨,“空军一号”飞机缓缓降落,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这是美国总统首次访问新中国,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终于来临。
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保持了低调,但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重大时刻做准备。
尼克松抵达的当天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亲自接见了这位美国总统。这次会晤原定只有15分钟,但最终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会谈的氛围轻松愉快,毛主席以其特有的幽默感拉近了与尼克松的距离。
在谈话中,毛主席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面对台湾问题这个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话题,毛主席并未咄咄逼人,而是采取了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
尼克松在离开中国时写道:"当我和毛主席握手的那一刻,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这次访问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标志着中美关系的破冰,也为后来的外交谈判奠定了基础。
访问期间,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这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文件。
美方在公报中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重大立场转变,虽然距离正式建交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毛主席在这次历史性会晤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外交智慧,他没有急于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
毛主席深知,中美两国积累了数十年的矛盾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化解,但只要开启对话的大门,未来就充满了可能性。
尼克松访华不仅在外交上取得了突破,也在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代表团参观了长城、故宫等中国文化地标,中国也向美国展示了京剧等传统艺术。
这种文化交流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也为后续的民间往来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在会见尼克松时的一些妙语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例如当谈到两国关系时,毛主席幽默地说:"我投票给你(尼克松)。"
这种轻松幽默的谈话方式,不仅缓解了会谈的紧张氛围,也展现了领袖的自信和从容。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始了交流与合作。虽然正式建交还需要时日,但双方已经在实质性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的这步棋,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对整个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打破了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局面,为国际关系多极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可以说,尼克松访华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五、第五着棋尼克松访华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毛主席深知,中美建交仍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外交任务。
1976年2月,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毛主席仍坚持再次会见了来访的尼克松。
这次会面持续了长达100分钟,成为两人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也是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会谈中,毛主席再次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预测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将在未来几年内正常化。
遗憾的是,毛主席未能亲眼见证这一时刻的到来,但他的预测在1979年1月1日得到了实现。
这一天,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双方长达30年的对立终于画上了句号。
从1970年邀请斯诺,到1971年的乒乓外交,再到1972年尼克松的历史性访华,毛主席的每一步棋都在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基础。
领袖的外交策略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也展现了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
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的外交策略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国内有人担心与美国接触会影响中国的道路,国际上也有人质疑中国的意图。
然而,毛主席以其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策略,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障碍。
毛主席的外交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国际形势的独特分析上。他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将世界分为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类,并主张中国应该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共同抵抗霸权主义,这种思想为中国后来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毛主席还特别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才能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
因此,在外交破冰之后,中美之间的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也随之蓬勃发展,为两国关系的全面改善奠定了民意基础。
毛主席的这些外交举措,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后来的改革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可以说,没有毛主席的这五步棋,可能中国在国际上的崛起还要更晚,甚至局势更糟糕。
总结:毛主席的外交思想和实践,为后来中国的对外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他强调要"站起来",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这种自信和担当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毛主席在许多外交场合中展现的幽默与机智也为人称道。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多次提到毛主席的风趣与智慧,称赞他是"一个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毛主席的认识,也为中国外交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毛主席的五步棋战略,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也重塑了整个国际格局。它打破了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局面,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系列外交行动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