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次9孔泄洪得流失鲢鳙超100万斤,千岛湖开闸损失有“亿”点大

云海风昇厅 2024-12-19 12:58:31

2020 年 7 月 8 日,浙江千岛湖开启 9 孔泄洪,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千岛湖,这座我国著名的超大型人工湖,于 1955 年动工建设,历经五年方才竣工。其湖区总面积达 590 平方公里,最深处逾 100 米,平均水深 30.44 米,总蓄水量高达 178 亿立方米,警戒水位为 108 米。

千岛湖的水质优良,达到国家 I 类标准,是国内水质上乘的水库之一。这里不仅拥有优越的水质,还有复杂的水库结构以及宜人的气候环境,这使得千岛湖成为了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

湖中岛屿众多,达 1078 座,“千岛湖”之名由此而来。据相关统计,千岛湖湖区的鱼类种类多达 83 种,除了常见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外,还有鲌鱼、鳜鱼、鲶鱼等名贵鱼种。

每年,千岛湖的有机鱼类产量超过 3000 吨。

然而,2020 年的洪涝灾害致使千岛湖水位迅猛上升,泄洪成为缓解压力的必然选择。当 9 孔全开时,泄洪流量达到每秒 8000 立方米,此数字令人震惊。这般大规模的泄洪,给千岛湖带来了诸多重大影响

泄洪首先造成的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据当地渔业公司提供的数据,此次 9 孔泄洪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

以“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千岛湖为例,每瓶水净含量 550 毫升,按泄洪流量计算,每秒钟流失的水量相当于 145454.55 万瓶水。若以每瓶 2 元的市场价估算,这一秒钟的水资源损失便高达 290909.1 万元。

这仅仅是水资源方面的损失,泄洪所导致的湖中大量有机鱼的流失,更是对渔业产生了沉重打击。就 2020 年的 9 孔泄洪而言,千岛湖流失的鲢鳙鱼多达 100 万尾。

按市场价格计算,此次泄洪中仅鲢鳙鱼的损失就达到 6800 万元,而其他鱼类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准确估量。

为何泄洪会致使如此大量的鱼类流失呢?这与鱼类的栖息习性密切相关。鱼类一般会挑选水底结构复杂或水面宽阔、水位较深的区域作为栖息之所。

而水库的大坝附近区域通常水面广阔、水位较深,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众多鱼类聚集。所以,当泄洪时,这些鱼类极易被卷入洪流,从而造成大量流失。

在自然界中,许多鱼类习惯于顺流游动,特别是在水库开闸泄洪之际,这种现象更为显著。当大坝开启闸门,瞬间释放出巨大水流时,附近的鱼类往往来不及做出反应,就会被强劲的水流卷入闸口,冲向下方。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鱼群察觉到危险,湍急的水势也远远超出了它们的抵抗能力,最终只能无奈地随波逐流。

除了泄洪导致的鱼类流失,洪涝对鱼类造成的危害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每当水位上涨或发生洪涝时,被淹没的田地和城镇中常常会出现大量鱼类。

这些鱼类因淹没区水位较低且食物丰富,而纷纷涌入其中。此外,水位的暴涨会使一些支流水位上升,部分鱼类会因此逆流而上。

而随着水位的回落,一些鱼会被困在支流、河沟或池塘中,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流失。不仅如此,洪涝对鱼类的危害还体现在环境污染方面。

急流常常携带大量污水,再加上淹没地区的污染,使得库区上游的鱼类容易因吸入污水而感染细菌,进而引发疾病的爆发。此外,水体变得浑浊,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水中溶解氧减少,鱼类因鳃过滤功能无法应对,从而出现缺氧窒息的情况。

尽管千岛湖泄洪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合理泄洪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倘若不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泄洪,上游的村庄和城镇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灾难。

过高的水位可能引发内涝,致使城镇和农田被淹没,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合理的泄洪措施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保护更大的利益。

千岛湖泄洪,是在洪涝灾害面前的必要应对手段。虽然它带来了局部的损失,但从整体上看,是为了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当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不良影响。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水资源的合理运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像千岛湖这样重要的水资源地,我们应该加大监测和管理的力度,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防洪及水资源调配方案,以减少类似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鱼类的流失和损失,保障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们还应该深入开展对洪涝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工作,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