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贵为近邻,大米均为主食。
可是近两年的日本民众却因为大米陷入困境,
他们的大米价格已经出现巨幅增长,许多底层民众纷纷表示已经买不起大米。
日本政府有什么应对措施?为什么很多日本人对政府采取的措施都表达不满?
或许这时候的他们更会觉得中国比日本好。
米价飞涨,日本民众喊难!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报道,日本超市大米的零售价格已经连续七周上涨啦!
到2月16日那一周,零售均价涨到每5公斤3892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190元,
而去年同期,同样的大米价格才是现在的一半,涨幅超过90%,
因此在日本超市,大米货架前常能看到老百姓发愁。
以前买大米不费心思,现在得仔细算计,每多花一分钱都心疼。
虽说不同品牌差不了多少,可家庭主妇们还是想省点。
而且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日本各地超市天天都有这场景。
米价涨得太猛,可不只是经济问题,直接影响老百姓生活。
然而大米价格飙升只是日本物价危机的冰山一角。
在日本东京,一颗卷心菜零售价格高达1000日元,差不多47元人民币,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生菜、西兰花这些常见蔬菜价格也大幅上涨,让家庭主妇们去采购时都直摇头,大喊“买不起”。
与此同时,电费、燃气费都跟着上涨,就连买个纸巾和清洁用品都要考虑半天。
而物价飞涨,第一个影响的就是底层打工人。
日本总务省6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因为通货膨胀一直持续,工薪家庭收入涨得没物价快。
日本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也就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在2024年占到三分之一,创下1981年以来的新高。
这意味着日本家庭得把更多收入用来买吃的,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就只能减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好多家庭为了省钱,减少外出就餐次数,去买更便宜但质量不太好的食品,
甚至有些家庭开始自己动手种菜,来应对高昂的蔬菜价格。
在这样的物价危机下,日本老百姓叫苦不迭,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高。
而日本物价为啥涨这么猛?这和日本长期以来的问题脱不开。
天灾人祸凑一块,米价疯涨原因复杂
2024年夏天,日本大米产区遭遇极端高温天气,这成了米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在新潟县等主要大米产区,三次干燥热风来袭,稻谷空壳率大幅上升。
统计下来,这场高温让日本粮食减产快两成。
可光怪天灾也不行,日本农业自己应对能力太差才是根本。
日本农田设施老得很,好多灌溉设备都是几十年前的,碰到极端天气,根本起不了作用。
而且农民年龄太大,平均都67岁了,年轻人不愿意干农活,农业没新活力。
一有天灾,农业就撑不住,粮食供应不稳,米价一下就失控了。
更糟糕的是,2024年夏季南海海槽大地震预警,
让民众疯狂抢购应急物资,超市大米货架一下子就被清空了。
可要是说天灾撕开日本农业一道口子,那日元贬值就是在伤口上撒盐。
这两年,日元对美元汇率一路狂跌,跌幅达到三分之一。这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飙升。
而日本农业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化肥、农机用油等重要物资大多依赖进口。
日元贬值后,这些物资进口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种地成本跟着大幅增加。
就拿化肥来说,原来买一袋化肥可能只要几千日元,日元贬值后,同样的化肥价格涨到七八千日元。
可日本政府给农民的补贴少得可怜,根本弥补不了成本缺口。
没办法,农民只能把多出来的成本算进米价里,最后都让消费者买单。
同时,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拼命印钱,
可老百姓工资没涨,物价倒是越来越高,
尤其是食品价格,大家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政府反应慢,老百姓失望又寒心
从去年米价开始涨,日本政府的反应特别迟钝。
下半年米价涨得更快,老百姓日子越来越难过,可政府就像没看见一样,一直没采取有效措施。
直到今年2月,被舆论逼得没办法了,才想起来往市场投放储备粮。
这来得太晚了,好多眼巴巴盼着的老百姓特别失望。
网上,网友们气坏了,纷纷吐槽:“就等政府这点储备粮救命,照这速度,人都饿死好几回了!”
从发现大米减产到真的放粮,整整拖了半年。这段时间,米价一直涨,老百姓只能在高物价里苦熬。
政府办事这么慢,不光说明决策效率低,还让老百姓对政府信任大打折扣,心里特别失望。
再中国政府的反应,2023 年湖北大暴雨事件,导致当地老百姓农田被淹,如果处理不好,粮价必定上涨。
但中央对此事尤为关注,当即下令,仅用3 天就调运 15 万吨储备粮到灾区,稳定了粮价。
同时派出相关部门严查商家哄抬价格,还组织农民抢种短周期水稻恢复生产。
而中国能快速应对粮食危机,靠的是完善的预警机制。
中国秉持 “宁可准备好了不用,也不能要用的时候没有” 的理念。
平时就加强粮食储备和市场监管,早早就建立了应急保障方式。
正是这些,让中国面对粮食危机能从容应对。
这一对比,也难怪日本老百姓会对比怨声载道。
米价危机照出日本农业老问题
长期以来,日本实行“减反政策”,虽说名义上2018年废除了“减耕政策”,
但通过发放每亩5250-105000日元(大概250-5000元人民币)的改种补贴,实际上还是在压缩水稻种植面积。
有高额补贴,农民慢慢就有了依赖,不想着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
农业技术更新就停了,很多农田还在用老办法种地,跟不上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和美国、澳大利亚比,日本农业经营实体平均土地耕种面积才 2 公顷 ,
美国是 50 - 100 公顷,澳大利亚是 200 - 300 公顷,差距明显。
2023年日本水稻种植面积比2013年减少了六分之一,产量下降的趋势一直没停。
这政策让日本大米产量很难有效提高,一遇到突发情况,供应就跟不上了。
农业垄断在操控
日本农业协同工会,也就是日本农协,掌控着90%以上的大米流通渠道,在日本农业领域那是说了算的。
为了维持高价,农协操控定价权,2024年新米收购价同比一下子涨了近一半。
而且,农协还通过囤积、延迟投放等手段,进一步抬高市场价格。
更过分的是,日本农协系统的最高层“农林中央金库”,去年因为美债投资失败,亏了15000亿日元(720亿人民币)。
为了补上这个大窟窿,农协借着天气原因制造大米紧缺假象,快速抬高米价,可把老百姓坑苦了。
储备政策不给力
面对大米供应的“青黄不接”,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决策上犹犹豫豫,拒绝及时开仓放粮,还优先保障出口。
2024年1-7月大米出口量同比增长四分之一,达到646亿日元(差不多30.8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
一直到今年2月14日,在民众强烈要求下,才宣布投放21万吨储备粮来平衡粮价,但这被批评“太晚了”。
而且21万吨储备粮对于一亿人口的日本来说,根本不够,只占年消费量的3%,
还可能被农协截留,很难真正把米价降下来。
并且好不容易等到政府要放储备粮,官员还在说要照顾农民利益。
在老百姓眼里,这就是和稀泥,没把大家吃饭问题当回事。
以史为鉴,好好想想
日本这场米价风波,看着是天灾引起的,实际上是人祸在捣鬼。
既得利益集团操控政策,让农业发展一直走偏;官僚体系办事拖拉、不作为,危机来了保不了老百姓粮食安全。
老百姓吃饭问题都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就算日本寿司做得再精致,老百姓也吃不出幸福滋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