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国针对中兴和华为做出一系列动作,目的是阻止这两家公司的发展。后续又有更多的中国公司被列入遏制发展的名单。我们发现,只要是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望实现突破,开始威胁到欧美公司的市场地位时,无一例外地会受到当地的政策限制。
这些被限制的公司业务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说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最有希望的潜在优势,开始威胁到欧美公司的市场地位。
在容量有限的全球市场,一个新面孔的出现,对旧格局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在现有规则下,依靠市场手段难以阻止新生力量,必然会使用政策手段去打压对手。这一情景又一次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上重演。
今年5月,美国宣布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税收由25%增加到100%。欧盟委员会也于6月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7月4日起生效。此外,土耳其也宣布于7月7日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40%、至少7000美元的关税。
如此一系列操作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威胁到了欧美企业的生存。威胁不仅来自由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也来自于我们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先发优势,和中国制造业强大的产能优势。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汽车这一制造业的明珠,终于开始真正地出海,迈向全球汽车市场。政策的限制,也并没有限制住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趋势。
据能源市场研究机构 SNE Research 的数据,2024年1月至4月,全球80个国家注册的电动汽车总销量为428万辆,同比增长20.3%。其中,中国市场1-4月共销售250.5万辆,同比增长28.6%,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8.5%。
中国新能源汽车表现出色,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占全球比重超过60%。
其中,比亚迪表现得尤为突出,2023年成为中国汽车70年历史中第一个全球前10的中国汽车品牌。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骄傲地宣布,本月比亚迪泰国工厂正式竣工投产,比亚迪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标志着比亚迪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近日,英国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公布了2024年汽车行业品牌价值100强榜单,比亚迪夺得中国品牌第一,位列第11,第26~50名有多个中国汽车品牌上榜,哈弗第30,吉利第36,长安第44,蔚来第46,理想第47。从出口量统计,上汽、奇瑞成为第一梯队,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成为第二梯队。中国品牌集体突破,携手并进的趋势非常明显。
国产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出海的规模逐年增大,呈现出加速趋势,同时,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让欧美政府坐不住了。2023年9月,中国汽车品牌在德国国际车展上集中展示了近几年的成绩,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德国总理朔尔茨马上宣布,德国将推出一项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旨在支持德国的汽车产业。此后欧美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反补贴调查、提高征税,都从反面印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长足进步。
新面孔可能赢得利润,然而最难赢得的是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长久地立足。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无论以什么模式开局,最终只能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品质去赢得消费者的尊重。道理很简单,尊重是相互的,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就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反过来消费者才会尊重这样的企业。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南亚市场,中国摩托车依靠成本优势击败了日本品牌,一度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然而,还是因为无节制地卷价格卷成本,而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品质低下,市场很快又被日本品牌夺走。至今,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毫无存在感,与早期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摩托车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经历,也提示我们在出海过程中的整体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出海公司所经历每一个事件,都关系到整个中国品牌的前途。中国品牌出海进入全球市场,不可能单兵作战,只有携手共进才能有所作为。
很显然,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接受了前车之鉴,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他们知道,只有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只能形成产品优势,可以用于代工,但要想真正形成品牌优势,就需要卷技术卷品质,这样才能长久立足,不然在全球市场上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据统计,我国主要自主品牌2023年销量及研发投入,排在第一的是比亚迪,销量302万辆,研发投入399亿元;排在第二的是长安,销量为255万辆,研发投入90亿元;第三是吉利,销量169万辆,研发投入 78亿元;此后依次为长城汽车,销量38万辆,研发投入110亿元;理想,销量38万辆,研发投入106亿元;蔚来,销量16万辆,研发投入134亿元;小鹏,销量14万辆,研发投入53亿元。据统计,最近四年,我国主要汽车企业平均投入的研发费用是四年前的2.5倍,并且这一趋势还在增加。
曾经的一些案例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局可以依靠规模优势,要想进一步突破,还需要依靠技术和品质。对于汽车品牌,全球化只是开始,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才是最终目标。
7月13日,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比亚迪李云飞做了《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的演讲,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比亚迪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能源第一品牌,但仍旧显示出较为宽广的格局。
据乘联会发布的2024上半年批发销量数据,排名第一的比亚迪汽车为1607145辆,超过奇瑞、吉利、长安,比排名第五的一汽大众754515辆的两倍还多,比排名第六的上汽大众512088辆的三倍还多,也将排名第八的特斯拉中国甩在身后,成为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李云飞以排名前20的国际品牌为例,从德国的BBA和大众,到日本的丰田、韩国的起亚、现代,到美国的通用、福特,每一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充满了危机和不确定性。比亚迪和所有中国汽车品牌也不例外。
中国汽车品牌已经走过了以代工为主的第二阶段,正在开始以品牌为主的第三阶段,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虽然中国品牌集体向上,已经占据了上半年销量前10名中的6个席位。然而面对广阔的市场,中国企业依然充满机会,完全可以一起良性竞争实现共赢。
成为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应该成为所有中国汽车品牌的终极目标。
他国汽车进入本土好像税也不少吧?说什么威胁?他国是保护本土产业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