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梁彪不再为养牛饲料款发愁,当海妈的蓝莓盆栽走进城市阳台,当任善良每个季节都有海鲜卖。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就在这些商家故事里悄然发生。
作者|Cindy
编辑|杨 铭
连绵狭长的吕梁山脚。凌晨六点,山西文水县保贤村村民梁彪走进养殖场,四千头肉牛正在安静地反刍。
过去,他常为饲料钱发愁——一头牛每天吃掉25元饲料,四千头就是十万元。更让他无奈的是,批发商压价太狠,屠宰粗加工利润微薄,“养一头牛赚的钱,还不够买饲料。”
困境并非个例。在中国广袤的农产区,无数农户和商家被困在“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链底端。
最新财报电话会议里,拼多多CEO陈磊就有提及:“一些产业链中存在着同质化竞争情况。长期同质化供给会导致商家利润被不断压缩,创新动能以及投入力度也会受到极大抑制。”
转机发生在2023年,梁彪与拼多多商家李诗宣合作,将改良牛头肉打造成平台爆款,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75%订单来自拼多多。
这是拼多多过去几年来,不断重仓“新质供给”,助力产业带商家的缩影:去年,拼多多推出“减免+治理+扶持”组合拳;今年4月初,拼多多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1000亿元资源,帮扶范围从商家头部拓展到腰部,从流量、资金、技术等多维度助力转型升级。
从百亿补贴、百亿减免,再到千亿重仓,拼多多会点燃怎样的火种?对新农人和新质商家来说,又将迎来怎样的“诗和远方”?
01
输血到造血:品牌、附加值破局同质化
现代农业价值链中,研发、生产和行销构成三大关键环节,呈现出典型的U形曲线——附加值最高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市场,生产环节则处于最低点。
2019年,26岁的李诗宣回到文水刘胡兰镇时,当地正处于“高投入、低回报”的尴尬局面。
文水县肉牛养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如今,拥有近3500家养殖场,年出栏肉牛27万头。独特“草原引种+集中育肥”模式,使文水牛肉直供北上广高端餐厅,但由于缺乏品牌溢价,养殖户始终处于产业链最低端。
彼时,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开启“百亿补贴”项目。大学期间曾通过电商实现单月百万销售额的李诗宣,敏锐抓住了机遇——他与当地商户合作,将屠宰、加工、包装、物流等环节分包给专业团队,自己专注拼多多运营。
这一模式迅速见效,第二个月销售额突破200万元。然而,李诗宣很快发现,文水牛肉溢价能力有限——同等品质牛肉,平遥牛肉售价90元/斤,文水牛肉仅能卖60元。“没有品牌,就永远只能赚辛苦钱。”
2022年,李诗宣决心打造自主品牌,申请了“途象”和“爱妃鲜”商标,并瞄准拼多多黑标和“百亿补贴”资源。“只要上了百补,那就是妥妥大爆款。”
黑标是拼多多“优质供给”的体现,对服务、质量要求特别高。李诗宣花了一年半时间,从工艺、包装、冷链等各方面升级,终于在去年8月拿下“途象”黑标——包括投入千万引入冷库,对当地黄牛肉工序改造,通过排酸、急速锁鲜、冷库储存三道工序,将保质期延长了三十天,“保证销往上海、广州的牛肉,保持最佳口感。”
“途象”“爱妃鲜”相继拿下拼多多黑标,成为转折点。牛头肉成为爆款产品,复购率提升近20倍。去年,李诗宣的拼多多店铺销售额近1.5亿元,文水牛肉品牌化迈出关键一步。
品牌立足后,李诗宣将目光投向附加值更高的精加工和深加工领域。2024年,拼多多“推广服务费返还”等一揽子减免举措,为李诗宣每年节省40多万元运营成本。减免费用成为弹药,他将这些资金投入研发,推出的五香牛舌、酱牛肉等即食产品,均成为平台小爆款。
“头雁效应”带动产业带上游养殖户,突破“同质化竞争”发展痼疾。梁彪自2023年起为李诗宣供应改良牛头肉,牛头肉成为拼多多大爆款后,梁彪成立了精加工团队,对牛肚等更多产品进行精加工。如今工厂规模扩大到五十多人。
原本20元/斤的牛肚,经过精细化处理,售价提升至24元/斤——单价仅增长4元,却标志着文水牛肉从粗放经营,向标准化、品牌化的转型。
“这4元就是拼多多带给我们的附加值。”在李诗宣、梁斌看来,拼多多最新“千亿扶持”计划,不仅帮商家输血,更帮商家造血,将进一步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打响知名度,推动产业向深加工转型。他保守预计,今年熟食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将提升至20%。
不约而同,在拼多多支持下,连云港海鲜商家们也打响了品牌追求战。
去年9月,连云港商家周炳坤创立“虾前辈”入驻拼多多。得益于“百亿减免”等政策,“虾前辈”销量迅速增长。到了2025年的年货节,周炳坤店铺日销量已超过万单。
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推出,周炳坤也有了更高目标,要带领“虾前辈”成为品牌商家。
尽管连云港海鲜资源丰富,但一直没有品牌商家。4月初,针对这一现状,“多多好特产”专项小组带去了定制解决方案,通过1V1运营指导、类目保证金减免、黑标认证绿色通道,帮助更多产业带商家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品牌化发展。
如今,在1V1深度指导和资源对接下,周炳坤将已上新的扇贝肉页面进行了调整,并做了普通白扇贝肉的对比图,帮助消费者辨别品质优劣。“这些细节,就是品牌溢价基础。”
02
激活长尾市场:小众赛道的“顶流爆发”
从文水牛肉到连云港海鲜,诸多新农人正沿着“微笑曲线”向上攀升。而在其他长尾市场,拼多多带来的“千亿扶持”等政策,也正解决其传统痛点,激活更大想象空间。
比如,经营一家花店,就有最头痛的淡季、复购率低,依赖线下高端市场,很难破圈等等痛点,如同知乎高赞所说:“经营花店,不完全关乎诗和远方,还有被花刺戳破皮肤的疼痛和疲倦的泪水”。
47岁的“海妈”,是一位对园艺满怀热情的女性。她的“海蒂的花园”故事,不仅是“一粒种子到一片花园”的创业传奇,更是水果盆栽从无人问津逆袭成全网爆款,激发行业转型和产品创新的缩影。
2008年,海妈开了一家小花店,因经验不足半年倒闭。1年后,海妈在成都郊区三圣乡重新开起了花店。凭借对互联网的敏锐嗅觉,从图文到短视频时代,海妈近十年来持续分享园艺生活和知识,全网粉丝破千万。
千万粉丝却未能带来想象的增长,甚至让海妈一度陷入瓶颈——这并不意外,随着传统电商渠道触顶,鲜花园艺行业到了拼优质供给,拼差异化品牌定位,拼服务品质,拼复购率的新阶段。
2023年一次拜访老客户的经历,让海妈发现商机:对方别墅里几十株朱顶红竟全购自拼多多。她大感震惊,连夜研究平台数据,发现园艺优质供给在拼多多存在很大机遇,2024年1月,“海蒂的花园”果断入驻拼多多,推出“30天包活”承诺,首月日均订单破200单。
与传统电商“烧钱投流”不同,拼多多精准的搜索流量和“轻运营”模式,让她省下高额佣金,专注产品。“用户愿为信任买单,形成良性循环。”
2024年底,“海蒂的花园”拼多多店铺里,一款售价仅29.9元的蓝莓盆栽突然成为爆款,最高日销超5000盆。店铺34.7万次评价里,晒满了硕果累累的蓝莓盆栽买家秀照片:“甜中带酸,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蓝莓原产于北美,是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浆果。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蓝莓生产增长幅度最快的国家。
但对海妈来说,蓝莓盆栽已经销售五六年,在其他平台不温不火,一直等到入驻拼多多后,才突然火了。
海蒂的花园电商负责人凌涛坦承,这是海妈运营团队,根据拼多多大数据定制的“爆款”——2024年下半年拼多多“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启动后,“海蒂的花园”成为平台重点扶持的品牌之一,他们从大数据中,看到了蓝莓盆栽爆发潜力。
“借助新电商重构人货场,花卉园艺等农产品,转型成了具备情绪价值、社交属性的新物种。”一位观察人士就说,如单株蓝莓盆栽可持续结果10年,契合当代年轻人追求性价比消费习惯。蓝莓盆栽所需培植空间不大,可以放在阳台、办公室,适合年轻人记录、分享。
“年轻人渴望田园治愈,结果那一刻比玩手机有意义。”凌涛觉得,拼多多凭借其“水果强心智”的独特生态,为品类破圈提供了关键路径。平台将果苗纳入“百亿补贴”范畴,精准地触达了那些代表新消费趋势的都市青年。
“海蒂的花园”爆火的不止蓝莓盆栽,柠檬、番茄等水果盆栽,也借力平台“百亿补贴”迅速破圈。江浙用户成为主力,连传统淡季也被预售制化解——用户3月下单,6月收货,基地按订单培育,既解决运输难题,又带来传统渠道难以做到的稳定现金流。
想更好精准触达都市青年,必须走标准化路线。“传统花农靠经验,我们靠数据。”海妈改造传统种植,用了一整套完整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其操作手册打印出来,厚达1米。
向上生长效应也很明显。月季价格从传统千元压到十几元,栽种周期从5年缩至1年。“拼多多用户要的不是廉价货,而是把‘奢侈品’变‘日用品’。”海妈就说,她的店铺复购率超55%。
拼多多加码“千亿扶持”后,“海蒂的花园”成为平台加码扶持品牌之一,海妈更是信心满满: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提供的黑标认证和直播流量,将帮助四川盆花更好破圈。
"我们要让四川花卉走进全国2800个县城的阳台。”带动当地500多人就业的海妈,简单算了一笔账:中国有4亿家庭,哪怕5%成为园艺用户,市场就有千亿规模。
03
非标产品:海鲜小哥有“反季节”生意经
对部分非标产品来说,尽管产业链庞大,却面临淡季无生意可做难题。以海鲜产业为例,2024年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亿元。看上去庞大的产业链,非标性、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
这正是连云港所有海鲜商家的共同难题。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拥有丰富海鲜资源。但不像普通的常青款商品可以全年销售,海鲜容易受制于库存、产量、时间等各种难预料的条件,正确预测和备货可能会很困难。
“梭子蟹最肥秋季,批发商把价格压到最低。到了春季,却没货可卖。”连云港一位渔民说,所有人都明白,改写这样的局面,商家必须向上走,用差异化的新品,走出“看天吃饭”泥潭。
新电商平台的数字化能力,正在帮助商家破局。4月初,150多名海鲜水产从业者从连云港、山东临沂、日照赶赴而来,参加了一场由拼多多围绕水产经营、品牌打造的专项培训。
在这场“拼多多好特产”专项小组首站培训中,不仅是培养并提高当地商家们品质生鲜运营能力和品牌意识,更针对当地针对“优质不优价”的产业痛点,为当地商家们带来了定制解决方案,以及对应配套扶持。
“水产是典型的非标产品,我们希望从产品、运营、品牌等全方位入手,为商家规划成长路径,并通过扶持一批优质商家,带动产业带高质量发展。”“多多好特产”专项小组负责人说。
“90后”任善良原本是一名远洋货轮驾驶员。2023年,他返回连云港创业,将家乡产的鱼虾搬上了拼多多。熟悉货轮驾驶的任善良在新行当是个“小白”,2024年几乎都在“赶旺季”,由于产品结构单一、日常无产品铺排,等到旺季才铺排产品已经晚了。
在拼多多水产运营人员的建议下,任善良今年调整了策略,从多个方面去破除季节限制。
一是开拓全球供应链:目前连云港海鲜还未大规模上市,借助拼多多为当地商家搭建的全球时令海鲜供应链,上架了挪威三文鱼腩、北极甜虾、大西洋鳕鱼段等产品,填补这段时间的营收空白。
二是丰富产品矩阵:结合拼多多“千亿扶持”新政,上架20余款小龙虾产品矩阵,全面覆盖消费者更多需求。
“小白”商家也能得到扶持,正是拼多多“千亿扶持”从头部扩大至中腰部,惠及更广泛优质商家群体的具现。“多多好特产”专项负责人说,连云港只是第一站,他们将陆续走进全国各大农牧产区,培育更多的地标农特产区、新质农货。
更早一些时候,拼多多走进六安婚纱、汕头服装、平度假睫毛、惠东女鞋、青浦母婴、泉州纸尿裤、内蒙古酸奶糕、临夏牦牛肉、佛山开心果、广西脆蜜金桔等产业带后,都有众多类似新质商家不断涌现的故事。
广东省惠东县曾是国内女鞋产业领头羊,因市场变化逐渐陷入停摆的边缘。拼多多将平台内数据能力开放给当地商家,帮助一大批举步维艰的鞋厂开发出大受市场欢迎的加绒勃肯鞋,仅是一家中型制鞋厂的单日出货量就能达到1.5万双,数十万产业工人得以重回岗位。
在广西融安,肖友菊经营的脆蜜金桔在拼多多成为顶流,无数融安人奔袭而至,整个融安都掀起了一股“种植热”,仅在2023年,融安网店数量突破2.3万家,带动金桔线上交易额达21亿元。
一位电商观察人士说,当平台不遗余力对商家进行产品、营销、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链路支持,当无数个优质商家在拼多多赚到钱,也就重构了各地产业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向上增长的新路子。
04
观察: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不喊口号,只动真格……我们笃定于高质量发展战略,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要先于平台利益,平台敢于牺牲,敢于啃硬骨头。”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时,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如此表示。
过去几天,“千亿扶持”首批惠商新举措已落地,并通过供给侧、需求侧和平台生态三管齐下的创新模式,推动全国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业内纷纷认为,一个全面惠商的时代,正在开启。
比如需求侧,拼多多百亿补贴频道新增“100亿商家回馈计划”。针对报名百补特定营销活动的商家,平台将发放100亿元优惠券,协助商家拉动订单和交易。
这一举措直接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商家们也在上新更多“优质供给”产品,比如文水的鸡蛋等产品也在拼多多热销。“孩子正在长身体,像文水这样的优质牛肉和鸡蛋,就是长期需求的。”一位买家的评论,正是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最好注脚。
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渔。从“百亿补贴”到“千亿扶持”,拼多多引领的产业转型,没有华丽宣言,只有众多产业带、无数优质商家,实实在在的命运逆袭。
“最好的乡村振兴,是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如同一位学者所说,这就是拼多多持续推出一系列惠商政策的意义所在:当梁彪不再为养牛饲料款发愁,当海妈的蓝莓盆栽走进城市阳台,当任善良每个季节都有海鲜卖,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就在这些商家的故事里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