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国能在这件事上持之以恒,那么,中国一定能成为“中央之国”

江山社 2021-06-13 10:13:16

发生在十五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朱棣自导自演的一出“政治秀”,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海外贸易及外交关系上的一些便利。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抛开朱棣皇位的合法性不谈,他绝对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为之君。从迁都,修紫禁城,到编撰永乐大典,朱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或许,包括三宝太监下西洋在内的一些举措,都是他雄伟蓝图的一部分。

当然,对于这一点,许多历史爱好者不敢苟同。

目前史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朱棣派人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失踪的朱允炆。传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后,并没有找到消失在大火中的建文帝。为了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所以朱棣一直在考虑派人前往各地寻找侄子的下落。《明史》是清人编撰的史料,所以清朝史官自然会沿用对朱棣不利的说法,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云云。

笔者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由能够解释朱棣为什么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完成一场近乎奢华的远征。有人说朱棣想寻找一笔海外的宝藏,也有人觉得这位野心昭彰的皇帝想要了解亚洲诸国都在做些什么,还有人认为这只是朱棣单纯地想为自己歌功颂德。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笔者认为上述原因都有一定道理,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以下两个:

首先,将明朝的政治影响扩散到全球,让海外诸国前来朝贡;.

其次,在经济上,打开一条与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的“丝绸之路”。

让海外诸国前来朝贡,似乎只是一种比较破费的外交手段,对国库的收入也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其中隐藏的政治目的却是朱棣最在乎的。朱棣此举,就是为了建立一种“中国居内以制夷”的统治模式。与之类似的,就像是唐朝时期的“天可汗”一样,万国来朝是朱棣梦寐以求的景象,他希望皇权能向国外无限扩大。

这一条航线究竟有没有为明朝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呢?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看法不能统一。

如果将郑和下西洋对民间贸易的促进,单看国库的收支,显然这次的航海对于朝廷而言是入不敷出的。郑和在出航之前,虽携带了充足的白银,但他所购买的却并不是能流通于市场的商品,而是奇珍异兽、香料或各国的奢侈品,这些东西无疑会被充入皇宫,成为皇帝的私人物品。简言之,下西洋所携的货币,基本上都打了水漂,对于国家经济而言没有任何益处。

不过,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贸易做出的贡献却非常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之所以打肿脸充胖子,用无数白银打水漂,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崭新的贸易秩序。历史书上写得比较明白,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乃至非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至少,郑和的远航让一些闭塞的国家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座物产丰饶的庞然大物,他们会将中土稀缺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丰富中国商品种类。

对于明朝百姓而言,这场盛大的远航不只是耀武扬威,也是他们获得外界知识的渠道。

追随郑和的费信、巩珍等人,在有了航海经历后写就了《西洋藩国志》等游记,将途径各个国家的见闻、外国习俗记录下来,让明朝百姓对这些海外的国家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外国人眼中的郑和,亦是值得尊敬的。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地区依旧留存着许多关于郑和的传说和遗迹,十五世纪的外国人为郑和修建了庙宇。在爪哇岛上,至今仍有三宝洞、三宝井、三宝河与三宝圣碑。

在郑和的舰队抵达外国后,这些国家的国民纷纷表现出对中国的兴趣。东南亚的国王们,甚至会不远万里地造访“天朝上国”。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外国书籍中,作者坦言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时代”。之所以外国人会对明朝的航海事业有如此高的评价,完全是郑和下西洋之功。

然而,当郑和逝世后,中国再未出现过能与之比肩的航海家。

由于文官集团对远航的态度十分抵触,所以晚年的朱棣不得不放弃了航海计划。宣德皇帝驾崩后,整个朝廷对航海的热情迅速转冷,自此再无明朝皇帝提出航海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三十年后,有太监向成化皇帝叙述了发生在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这段精彩纷呈的故事勾起了成化皇帝的兴趣,他立即命人找出了全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但遗憾的是,当时负责管理这些档案的兵部车驾郎刘大夏竟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全部雪藏,对皇帝谎称资料已无从查找。

甚至于,为了打消皇帝的念头,刘大夏还编出了一套子虚乌有的说辞:

“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耗费了超过几十万的银钱,死伤了数以万计的军民。虽然西洋之行收获了一些其他国家的奇珍异宝,但这些宝贝对于国家而言有弊无利,实属一弊政!”

这种说法见于《特域周咨录》,作者是万历时期的严从简。除了《特域周咨录》之外,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这一桩历史事件。

有不少历史学家怀疑,当时刘大夏根本没有销毁当年下西洋的档案。毕竟,成化年间距离郑和下西洋仅过了几十年,朝中大臣根本没有资格也不敢销毁这些珍贵的档案。不过,在理学兴起且占据上风的明朝中后期,早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壮举势必会遭到大儒的口诛笔伐,这是毋庸置疑的。

属于明朝的“大航海时代”,来匆匆,去匆匆。随着这一时代的悄然停止,地球的另一侧,葡萄牙的“航海王子”亨利做了一件与郑和类似的壮举。亨利的航海目标并没有拘泥于地中海,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广袤的大西洋上。尽管由于技术和经验的原因,亨利的船队没能走太远,只是抵达了非洲的西海岸,但他向印度洋探索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减退。

外国人对大航海的兴趣与日俱增,可明朝却已宣布退出这场海洋上的角逐,而且是主动放弃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的作者,英国知名史学家汤因比表示:

“在十五世纪初郑和的舰队是全球最强的船队,没有任何一支船队的航海技术、船只先进程度能与之媲美,所以郑和的船队每过一处,都会迎来当地统治者的盛情款待,并收获当地居民的敬意。倘若中国人能够持之以恒,那么,中国一定能按照朱棣皇帝预想的那样,成为‘中央之国’。”

很多历史爱好者称,自朱棣之后,明朝的统治者便对海洋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所以才会实施海禁,以至于所有中国船只都无法出海。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误,虽说发生在明朝的海禁为真,但在郑和下西洋停止之后,仍有许多性能领先世界的中国船只往返于中国与日本。史实便是史实,我们切莫夸大其词。

当然,虽然“全面海禁”并不属实,但当时中国的航海范围被压缩到非常小的程度。自成化年间以来,明朝的船只便仅在日本乃至北部湾一带航行,不再进行全球性的远航。除此之外,明朝官方还禁止民间以任何名义使用超过两个桅杆的大型船只,只允许使用单桅船进行捕鱼、贸易活动。

公元1498年,葡萄牙人经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亨利未能完成的梦想,来到了航海家们梦寐以求的印度。然而,这时中国的航海事业早已停滞不前,早很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已停止了对苏门答腊地区的贸易。明朝政府在众目睽睽之下,迈出了举世皆惊的一大步,可因为某种原因明朝皇帝又将脚收了回来,心甘情愿地将成果送给了外国人。

自下西洋计划被搁置以后,以朝廷为主导的远航停止了,海禁政策约束的范围越来越广,朱棣留下的朝贡贸易体系名存实亡,已不足以满足明朝的经济发展需要。然而,尝过海外贸易甜头的人有不少,他们怎会放弃对海洋的探索呢?就这样,私人性质的海上贸易悄然发展,并逐渐兴盛。

《广东通志》记载:

“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从这段文字记载的内容来看,明朝人对永乐时期“遣使四出,招谕海番”对十六世纪民间海外贸易的影响心知肚明。

遗憾的是,朝廷并没有重视这一点。

随着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人与亚洲接轨,构建了崭新的经济圈,落后了一大步的古代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危机呢?且听笔者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

【《明史》、《广东通志》、《特域周咨录》、《人类与大地母亲》】

10 阅读:10943
评论列表
  • 2021-06-25 21:39

    西方大航海以入侵、掠夺为主,郑和下西洋以交易为主;一个充实实力,一个耗尽财力。航海目的的不同,决定了最后的走向。

    夜半傾城 回复:
    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地理位置偏小的欧洲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大海
  • 2021-06-17 21:43

    不知道掠夺都是亏本的所以长不了

  • 3536 7
    2021-07-03 20:22

    没有满清的话我们将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上班都是五天六小时的,我们应该学英国将满清人流放到澳大利亚

    bnjjjk 回复: 勿相忘
    对,打废了的蒙古一个小部落也可以随意南下劫掠明朝边疆对吧!真不知道是谁被打废了
    勿相忘 回复:
    蒙古都被明朝打废了,还猖狂个毛
  • 2021-06-13 13:22

    没动力,中央帝国缺啥?眼皮都不夹一下欧洲那帮穷鬼。

  • 2021-07-12 17:14

    我的祖国目标不是在地球上,格局太小了,星辰大海才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