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没有T台走秀和时尚杂志,但还是有“流行”这一概念的。
且看白居易的名作《上阳人》有云: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这首诗讲到了一位久居深宫的老年宫女,从“天宝末年”这一时间信息推算,该女子进宫的时间起码有三四十年了。这名宫女十分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仍保持着入宫时最流行最时髦的服装和妆容。然而,毕竟久居深宫的她对外界的消息一无所知,以至于她根本没想到这副打扮在外面是会受到嘲笑的,因为早已过时了。所谓“时世妆”,其实就是“流行款”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唐朝的女人和现代人一样,非常讲究穿搭,而且她们的穿搭风格是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与时俱进。
那么,唐朝女子究竟有多么讲究时尚呢?
且看《旧唐书》里这样一段:
“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不讳。”
虽然这句话描述的是社会现状,但从这些文字里我们能轻易读出作者对这种风气的不满。时至今日,在一些唐代的壁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唐朝的女子与其他朝代的女性有较大的区别,在穿着打扮上,她们往往会化浓妆穿异服,处处突显出标新立异。
可想而知的是,繁盛的长安城正是唐朝女子“时尚圈”的核心所在,一切“时世妆”都是从这座大都市中流传开来的。
《后汉书》记载: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该诗作者的本意是讽刺时人跟风打扮,处处效仿长安人的时尚穿搭。不过,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当时的长安就像是当今的巴黎,是一切流行款的发源地。总的来说,唐朝女子的时尚趋势为:从保守到暴露,从简单到复杂,从质朴到奢靡,从清瘦到丰腴。当然,若细化来讲,我们还得从头发、眉毛、嘴唇、着装等方面逐一分析。
唐朝女人喜欢的发型是“高髻”或是“堕马髻”,这种发型在我国已不多见,但在日本的祭典中我们仍能看到。与现在追求时尚的女孩相同,唐朝女子不喜浓眉,她们的眉毛不论修剪得细而长或宽而广,化的眉妆都是非常淡的。至于唇彩,唐女所喜欢的“色号”与现代人大为迥异,她们喜欢涂抹“乌膏”,颜色比较深。
从以唐女为原型的“唐三彩”和壁画里,我们能轻易地发现唐朝女人对传统礼法的态度是抗拒的,她们习惯于自由地选择妆容和穿搭,而不是像其他朝代一样“脸谱化”。至于唐朝女性喜欢的服装,那更是无需多言。时至今日,“唐装”仍是誉满全球的特色服装。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朝女性所穿的唐装分为三个种类,分别是胡服、上衫下裙以及男装。
严格来说,胡服算不上唐朝服装设计师的独创,是一种舶来品。元稹曾如此评价过时人的装束:“女为胡妇学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由此可见,胡服是在该时期引入唐朝并成为流行趋势的。当然,也有史学家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从大唐李氏的族谱中看,唐朝的统治者是胡人之后,所以皇室保持着胡族的尚武风气,习惯穿着轻便的胡服。
唐朝女性喜欢穿着“男装”的习俗,据说始于太平公主。相传,某次唐高宗宴请群臣,席间太平公主穿着一身飒爽的男装出席。唐高宗和武则天怎见过这种“非主流”的穿搭,被逗得前仰后合。这件事传出去以后,大街小巷的美女们都听说皇帝和皇后喜欢男装,于是便纷纷效仿太平公主穿上了男人的衣服。
之所以男装能在唐朝史上界迅速风靡,笔者认为还有其他诱因。
唐朝女性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她们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的频率非常高。相比于传统的女装和胡服,男装更容易体现出她们的身段和曲线,也更容易让她们吸引全场宾客的眼球。
放到其他朝代,女子穿着男装招摇过市的场面是根本不会出现的。从唐朝女子的“奇装异服”上,我们能够看出唐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很高。至少,在封建社会里这种女权接近男权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参考资料:
【《上阳人》、《旧唐书》、《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