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几点起床了?要是你睡了懒觉,那就对了,符合我国传统习俗。大年初三就是睡懒觉的日子。
大年初三:传统习俗与诗意传承
大年初三,作为春节的重要节点,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传统习俗,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古人们也用诗词将这一天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大年初三在古代有诸多别称,如“小年朝”“赤狗日”“猪日”“谷子生日”“老鼠娶亲日”等,每个别称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习俗和寓意。
从习俗来看,首先是“安睡迟起”。经历了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守岁和初一初二的忙碌走亲访友,人们大多身心俱疲,到了初三便可以安睡迟起,养精蓄锐,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劳逸结合、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态度的重视。
“烧门神纸”也是初三的重要习俗。旧时初三日夜,人们会将年节时挂的松柏枝和门神门笺等物品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新的开始。“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这一行为寓意着辞旧迎新,告别过去一年的琐碎,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与生活,表达了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对新一年的期待。


在饮食方面,有“吃合子”的习俗。民间俗语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合子是一种薄皮小馅饼,两层薄皮内只有一层馅,需用饼铛烙制,其馅料组合多样,如韭菜加鸡蛋、茴香加猪肉、韭菜加猪肉等最为常见和受欢迎。合子蕴含着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合子,其乐融融。
此外,初三还有“禁食米饭”的习俗。因为古人认为正月初三是谷子的生日,为了表示对谷子的敬意和感恩,人们会在这一天禁食米饭,祝祭祈年,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
在一些地区,初三这天还有独特的禁忌和活动。比如,由于初三被称为“赤狗日”,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它会遭遇不吉利的事情,最常见的就是与人发生口角或恶战,所以这一天不宜出门拜年、宴客,人们通常选择待在家中进行祈福和祭祀活动,以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有的地方还有“贴赤口”的习俗,用一张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在上面书写“出入平安”等吉利话,张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以化解可能的灾祸。


再者,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为了避免打扰老鼠的婚礼,人们通常会提早熄灯睡觉,还有些说法是早点熄灯睡觉,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这一禁忌反映了古人对于动物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古人们在大年初三这一天,或闲行赏景,或送别亲友,或感悟时光,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安哥搜罗几首,请君来欣赏。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唐·杜甫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斸,书从稚子擎。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正月三日闲行
唐·白居易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
唐·元稹
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
殷勤为报长安柳,莫惜枝条动软声。
正月三日大雪雪晴有感
宋·张耒
平生对雪须千首,何事今春无片词。
老大怯寒唯泥酒,穷愁须醉不吟诗。
润催庭柳将开眼,冷送江梅欲别枝。
何处高楼有残白,旧游无处寄相思。
正月初三日
宋·韩淲
新年喜共闲僧语,薄暮明灯下纸帘。
活火慢煎茶渐熟,呼童时把炭来添。
大年初三的传统习俗和古人的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传统习俗和诗词中汲取养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安哥写于2025年1月31日大年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