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将消失的沙漠:面积比海南岛还大,如今80%沙漠成绿洲

明明论古今 2024-12-08 02:50:27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谁能想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竟然有一片沙漠正在悄悄"消失"!

没错就在内蒙古和陕西的交界处,一片比海南岛还大的沙漠,正在上演着惊天逆转的好戏。

这里就是毛乌素沙地,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的它,曾经是北方人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但现在呢?八成的沙漠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这么大规模的生态改造,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沙漠变绿洲"童话。

想知道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吗?

这个惊人的生态奇迹,要从一位不服输的女子说起。

1985年的一个初春,23岁的殷玉珍远嫁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刚到婆家的她懵了:这哪是人住的地方啊,简直就是一片黄色的海洋!

喝水要嚼沙子呼吸都是土味儿,连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阵风把人给卷走。

年轻的殷玉珍一度想逃离这个"沙窝窝",但看着丈夫憨厚的笑容,她硬是把这个念头咽了回去。

让生活发生转机的,是她从老家带来的两棵杨树苗。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看似柔弱的小树苗,居然在这恶劣的环境中活下来了一棵!

这个小小的绿色奇迹,给了殷玉珍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一棵树能活,为啥不能种出一片林?

1986年她和丈夫做了个在别人看来"傻到家"的决定:卖掉家里唯一的羊,换来600棵树苗。

这事儿要是搁现在,大伙儿肯定会说"这姐们儿是个狠人"。

但在当时可把乡亲们笑乐了:这不是"脱贫",这是"找死"啊!

连殷玉珍的亲姐姐都说:"你要是能把树种活,狗头上都能长犄角!"

但殷玉珍和丈夫压根儿不管这些,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就研究种树。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他们终于等来了转机:政府居然给他们送来了5万株免费树苗!

这下可好夫妻俩跟打了鸡血似的,开始琢磨起科学种树的门道。

他们发现灌木丛能帮树苗挡风,就把灌木移到树苗旁边当"保镖"。

水少?没关系!他们想出了土办法,把水精确地送到树根部位,一滴都不浪费。

就这样硬是在这片"死亡之地"种出了三万亩的绿洲。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越来越多,他们的绿洲面积一路扩展到了七万亩!

到了2022年殷玉珍更是玩出了新花样:在沙漠里种起了水稻。

这米可不得了一斤能卖到45块钱,比普通大米贵好几倍。

现在殷玉珍家的年收入都破百万了,真是让人感慨:种树不仅治了沙,还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看到殷玉珍在沙漠里种稻谋生,你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

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片现在寸草难生的沙漠,曾经可是北方的"小江南"!

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那时候的毛乌素沙地,简直就是"塞外版小江南":水草丰美,一望无际。

等到了汉朝这里更是成了"宝地":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军需基地。

一下子涌来了10万内地移民,大家伙儿都抢着来这里定居呢!

你敢信?这地方居然还成了朝廷的"粮仓",出产的粮食养活了无数将士。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东汉末年,天气突然开始变得反复无常。

天空像是关上了水龙头,降雨越来越少旱涝灾害接二连三。

古人们虽然也想治理,但那时候既没有先进技术,也缺乏植树造林的意识。

面对狂风肆虐的黄沙,他们只能选择躲避或者逃离。

到了唐朝曾经热闹非凡的绿洲,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之地。

但最致命的打击是在清朝来的。

当时的统治者脑子一热,大搞"垦荒运动"。

这下可好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了。

人们疯狂开垦土地,砍伐树木摧毁植被。

大自然终于怒了,更多的沙子裹挟着怒气向人类发起了反击。

榆林地区的百姓被迫南迁,前后搬了整整三次家。

这段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人类啊,就是不能太贪心!

看看现在的治沙经验就知道了,只有和大自然打好关系,才能过上好日子。

说起和毛乌素沙地斗争的英雄,除了"狠人姐"殷玉珍,还有一位更"狠"的人物。

他就是来自陕西榆林的石光银,这位老爷子的治沙之路,源于一段终身难忘的童年经历。

七岁那年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卷走了。

整整三天啊他在内蒙古的沙地上像个无助的小草,随风飘荡。

幸好最后被父亲找到,不然这位治沙英雄的故事可能就没法讲给我们听了。

从那以后石光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立志要跟沙子干到底。

二十多年来这位"治沙战士"包下了25万亩地,那可是170个足球场那么大!

更厉害的是他带领团队一共种下了5300多万棵树。

咱们打个比方这些树排成一排,能从北京一直排到上海,还能绕上好几圈!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的一场意外,让这个治沙家族蒙受了重大损失。

石光银的儿子在运送树苗的路上发生车祸,永远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但石家的治沙基因没有断,他的孙子孙石健阳接过了这根接力棒。

这个"90后"小伙子可不得了,完全是另一个画风的治沙达人。

他不光继承了爷爷的执着,还把科技的"硬核"玩法带到了治沙一线。

"沙漠里的每一粒沙都是宝贵的财富",这是他的治沙新理念。

在他看来我们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要学会和沙漠"和平共处"。

这个想法可太潮了,简直就是给治沙事业开启了"元宇宙"模式。

现在的孙石健阳,一边用科技手段治理沙漠,一边琢磨着怎么把沙漠资源物尽其用。

在他和新一代治沙人的努力下,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工作正在朝着更科学、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从石光银到孙石健阳,治沙接力棒的传递,让我们看到了毛乌素沙地的巨大变迁。

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故事:从曾经的塞上江南,到一度沦为死亡沙海,再到如今的绿色希望。

说真的谁能想到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现在居然成了宝地?

现在的毛乌素可不是当年那个让人谈虎色变的"沙魔"了。

你看殷玉珍种出的大米供不应求,一斤要卖45块钱,简直就是"沙漠黄金"。

而新一代治沙人用高科技武装自己,把沙漠当成了创新实验室。

目前已有80%的沙漠变成绿洲,这个数字简直不要太震撼!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几代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从卖羊买树苗的"傻大胆",到现在的科技治沙,毛乌素沙地的变迁就像一部励志大片。

这不仅是一个沙漠消失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解的典范。

看看现在郁郁葱葱的毛乌素,谁还记得它曾经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沙怪"?

我敢说未来的毛乌素一定会更美。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像殷玉珍、石光银这样的治沙英雄,也有着像孙石健阳这样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沙漠。

这不就是"中国第一个将消失的沙漠"最好的注脚吗?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70

明明论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