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专升本语文,在修辞手法方面,不仅需要大家掌握汉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偶、排比、夸张、象征、设问、反诘、层递、互文等。
NO. 1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
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3种。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
典型格式:甲像乙
如:(1)共产党像太阳。当然,如果前后句子较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
典型格式:甲是乙
如: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只出现喻体。
如: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比喻的作用:
①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能使人物形象鲜明。
③能使景物形象化。
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⑤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
⑥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注意】用了“像”或“仍佛”一定就是比喻句。
如:
(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 :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
(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
NO. 2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
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
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国们在这里弹琴。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
如: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比拟的作用
①可以使情景交融。
②可以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③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
NO. 3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式。
如: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
借代有多种形式。如:
部分代整体:我们爱护这的一草一木。
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特征代本体: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
借代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NO. 4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
比如:(1)夜正长,路也正长,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掉子(胆子)!
注意
双关与歧义不同。
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
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双关的作用
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NO.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1.正对
上下联从两个角度或两个侧面,说明同—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
如:(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可。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NO.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格叫排比。
从结构上分四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的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意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NO. 7夸张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或缩小“言过其实”地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多、快、高、长、强...)处说。如:(1)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处说。如:(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夸张的作用:表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注意】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理: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3)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NO. 8象征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吉祥、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如周敦頤的《爱莲说》:莲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炫耀,豁达,大度正直,特立独行的君子。菊象征高洁、孤芳自赏、消极悲观的隐士;牡丹是庸俗,追求富贵的盲目之人的标志。
象征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 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意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 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NO. 9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叫设问。
如: (1)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2)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设问的作用是
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NO. 10反问(即反诘)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常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如: (1)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2)这也不足为奇。那时候的水井差不多全是这样的,凿那窝儿是为了掏井工人上下方便,这又说得上仕么秘密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反问(即反诘)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3.反问句不能做文章标题,而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可作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段首等处。
NO.11层递
按照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远近、难易、深浅等差别,有层次地去叙述、表达客观事物的层级性,或者逐层递增,或者逐层递减。
递升(阶升)
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等次序说下去,这种修辞手法叫递升,又叫阶升。
例如:①一切内外黑暗势力的猖獗,造成了民族的灾难,但是这种猖獗,不但表示了这些黑暗势力的还有力量,而且表示了它们的最后挣扎,表示了人民大众逐渐接近胜利。
这在中国是如此,在整个东方也是如此,在世界也是如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②声音开始是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这口号越来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像整个宇宙充满了这高亢的英勇的呼声。(杨沫《青春之歌》)
③不过要读者容易接受,也还得靠好的表现形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再花些工夫,才能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何其芳《曙光升起的时候》)
层递的作用
能够使要表达的思想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强化,因而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NO. 12互文
互文,亦称互辞、互言、互义、互见、互备、互文见义、参互见义等,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唐●贾公彦《仪礼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日互文。”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云:“古人之文, 有参互见义”者。”唐松波、黄建霖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云:‘“在连贯性的语句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里省下了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按照互文在古典诗词中出现位置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本句互文
本句互文是指在同一诗句中前后两个相互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相互补充、交互见义。
例1: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下句中“燕”和“赵”互文,“歌”与“舞”互文。应为“燕赵歌舞”。不能理解为燕地的歌和赵地的舞。
例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上句中“巴山楚水”是“巴楚山水”,即巴楚的山,巴楚的水,是一句之中自成互文,不能拆开理解。
2.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是指相连的前后两诗句在意义上彼此隐含,相辅相成,理解时需要相互拼合、相互补充。
例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辞》)
意思为木兰“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头发,贴上装饰。”“当”和“对”对举,其义当同。云鬓(bi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tie): 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兼用对偶辞格。
例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东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意谓“枝枝叶叶相覆盖,叶叶枝枝相交通。两句构成互文。
3.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
例1: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春秋《诗经●旄丘》)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曰:“言与言以者,互文。以者,自己于彼之辞,与者,从彼于我之称。”,与”和“以”同义:原因。应理解为“他们为什么安居在家? -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露面呢?一定也是有原因的。”但也人认为“与:指同伴或盟国”,“以:原因”。这样解释的话也就无所谓互文了。
例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魏.曹操《观沧海》)
第一、第三两句互补见义。应理解为“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4.多句互文
多句互文是指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
例1: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宋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应理解为“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