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以内容的深广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开拓了文学的新领域,其中《内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从他手中开始又在他手中走向成熟。处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之下,鲁迅的小说以犀利的批判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对人类生存困境进行独特关照。

在鲁迅小说中,有大量描写农村,展示农民的生活景象,对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形成的特别的生命现象进行着重這染,进而展现出一种浓郁的悲凉色彩,他笔下的人物生活贫苦,命运坎坷,整个生命都充斥着不幸和苦难,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去承受,默默接受如此的苦难和悲剧。譬如《祝福》中淳朴勤快的祥林嫂,最终还是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残酷吞噬掉生命,《故乡》中那个少年时生龙活虎然而却一步步被生活以及社会折磨的愚昧麻木的闰土。他们这一类人的生存际遇充满悲凉色彩,生命遭受过最凄惨的折磨。无论是来自外在的社会因素还是归结于命运的悲剧,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从来都是充满折磨和苦痛,只有去忍受。而在这一承受的过程中,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逐渐变得愈加麻木,愚昧,不觉醒,最终被整个封建社会制度以及礼教而吞唆掉灵魂和生命。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类称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正如他自己说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写着他们的悲剧命运。这一类形象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中是被迫害与被毁灭的,他们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大厦中位居最底层,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生活极度贫困,无权,无钱,无势将他们稳稳地压迫至死,他们被传统的伦理道德剥夺了最起码的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人生权利,活得一无所有。他们也是无辜的,他们大多生性淳朴,心地善良,但同时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礼教的束缚和毒害,他们的思想麻木,愚昧,认识不到自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这是他们最可悲之处,也是最可怜之所在。麻木,愚昧的人生就彻底永远地伴随着他们,一代代人延续着这样的悲剧命运。
贯穿鲁迅先生的一生,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他一直所秉持的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在小说中主要集中于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关注并展开对其价值思考以及所饱含的悲悯的忧患意识。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一种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在中国,人文精神则主要是表现为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无限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无比尊重,在具体涉及到各个领域则表现为:由于人类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逼迫与威胁以及人际交往的纷繁复杂而衍生出的人的内心压抑苦闷、灵魂的孤寂无依等等的自由表达,可以看到是一种关注与人,关心人性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的建构的广义情怀。中华民族历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民族文化的精心建构之中总是带着一股浓郁的忧患意识以及深沉的悲悯情怀。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及优秀的文学精华,历代文人将之继承并发展开来,在他们的笔尖之下流动着对整个国家、民族的热切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饱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深重的忧患意识。鲁迅正是其中的一位,鲁迅用他冲满战斗力的笔来对整个封建专制社会制度以及腐朽文化进行大肆讨伐,关注人性,对人类生存命运给予更深更广的启发,其中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对广大贫弱、无助的下层劳动人民深沉而热烈的怜悯关怀之心,展示出人类面对生存困境的沉思与探讨,同时将文学特有的审美品质与艺术感染力将人们的情感激发,使他们从疲弱而无助的精神荒芜困境之中解救出来。于是,这就成为一种来自精神文化领域的悲天悯人的伟大救赎。鲁迅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且心里内涵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鲜活的生命意识和灵性。在小说《药》中描写的那个无比可怜的肺療病患者华小栓短暂而激小的生命活动过程,在他无意义的生活之中展现出的是围绕在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性的真实面貌,揭示出华老栓闷得愚昧、麻木不仁的心理过程,其中来自精神上的无可救药是最深重的绝望。同时还有一个暗线人物夏瑜,他作为一个革命者,但是却被封建统治者迫害,最为可悲的是被杀戮之后还要被愚弱的民众吃血来救治瘦病,因此它的生命在遭受双重否定之后彻底被得到消解,没有任何价值,夏瑜于是就成为最大的悲剧性人物,如此悲壮而轰烈的生命过程依旧没有将广大麻木而愚昧的民众所惊醒,如此的悲剧让人发出无限感慨与深刻思考。孔乙己本来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以及自我生命意识,但最终却因外界环境之中的人们的侮辱、嘲笑声中将自己卑微而软弱的生命彻底了结。从以上的小说中,广大的不觉悟的民众对别人生命的无所顾忌地伤害与践踏,表现出的是这些庸众的冷漠、残忍的人性使然,然而最大的悲剧却是这些庸众被麻痹的不觉悟症结。这些人物的人生悲剧,显示出的是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强烈忧患意识、对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以及人生状态的热切关注所散发出来的深沉的悲悯情怀。
鲁迅用他深沉的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表达着对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表现出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他希望带给人类精神的力量,让麻木者觉醒,让怯懦者坚强,让整个中华民族真正强大起来,走上富强、民主、革新的道路,让沉睡在铁笼子里的人清醒过来,努力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
鲁迅的小说作品都极力关注人的生存现象和生存价值,深刻揭示人类生存困境,始终把握着对生命本体的使命感和真切的现实感受,流露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在他们身上最该体现的价值即社会责任感,在当下的中国文学需要为灵魂寻找到一个明确和可信的坐标。没有信仰烛照的情感和生活,显得黑暗而暧昧。文学作为一种“人学”,必须回归个人,向内行进,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始终面对生命困境,用生命和心灵去写作,获得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与历史上最伟大的灵魂相遇,因此作家必须找到内心充实的力量恢复对生命的热爱以及能够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坚实动力。在看透中国文化的世俗化性质,在努力探寻着一种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穿透力与洞察力,应该进入形而上的思考,应该始终保持着一颗对社会群体无比热爱的热忱之心,去为社会大众迷茫的灵魂指引方向,更应该饱含无限悲悯的博爱情怀以及坚韧品格去坚守心中的那份赤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