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0年代解放军用餐珍贵历史照片,8名战士们挨个有序围坐在一张大桌前,等待指战员给他们分餐。
不难看到,此时他们吃的还是大锅饭,除了主食大白米饭外,还有辣椒炒肉和肉沫茄子两道硬菜,不仅量大管饱,并且营养均衡,足以称得上是美味了。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解放军的待遇还算不错,当兵是当时群众们的梦想,因为不仅可以报效国家,还能吃上平常难得一见的饭菜。
不过这种情况也只是相对的特例,事实上这段真实历史影像拍摄于南京军区某陆军连队,由周总理邀请来华的法国摄像师拍摄。
为了表现解放军的日常生活,中法合拍的真实影像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为此连队难得地将养的大白猪杀掉,给战士们好好地加了一顿餐。
平时战士们的条件也比较艰苦,像南京军区驻扎在沿海重镇的边防部队,伙食一般会好一些,但是以陆军常规标准来算,每天依然只有4毛5分钱。
按照70年代的物价,1毛钱能买到4根铅笔或者三斤青菜,战士们光靠伙食标准还是能跟得上训练的,而且部队还每人每月供应45斤粮食、1.5斤食用油。
当然,即便量的供应很足,不过质却完全比不上今天,例如像是影像里出现的肉,平时只有建军节和过年的时候能吃上,其他时候得看养的牲畜长得好不好。
就连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大白米饭,在当时也是奢侈品一般的美食,平时吃得最多的仅仅是粗粮馍馍配咸菜,偶尔能吃上细粮,也是口感不怎么好的三季稻米。
并且像是影像中战士们表现出来的有序景象,平时也比较少见,尽管部队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但是在吃饭的时候就管得比较宽松。
当时全国各地的解放军部队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而这无疑正是70年代物资匮乏,和战士们乐观态度的真实体现。
不过战士们吃饭积极,却苦了做饭的炊事员们,像是在开饭前帮忙整理碗筷、打舀饭菜已经是比较轻松的活儿了,平时还会更忙。
每天早上5点整,他们就要准时起床,然后开始准备战士们的早饭,等7点半用餐完毕后,他们又要收拾食堂,然后休息一会开始准备午饭,晚饭同样如此。
要知道,70年代可没有用机器做饭的说法,炊事员们得用手切菜淘米,一个炊事班得照顾连队100多人的伙食,没有健壮的身躯是根本承担不下来的。
一年到头来,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手工劳动,也许只有在过节过年的时候会轻松点,因为这时部队一般会举办集体活动,有战士们帮忙打下手。
不过这只是当时恰逢拍摄,并且这是南京军区某边防连队,所以伙食相对较好,实际上当时一个普通连100多号人,每天的总伙食费也只有20块。
因此连队的炊事班每天都要忙得脚不沾地,然而尽管如此,但是战士们还是很想分配当炊事员,首先是因为炊事员不用出操训练,还有较为充足的休息时间。
其次被选派为炊事员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学得一手好厨艺,等将来退伍的时候,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加分项,不管对工作还是结婚都有好处。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炊事班的生活优越一些,在真实历史影像中炊事员们娴熟地切着大白猪肉,然后烧开水下白米煮饭。
而炊事员们因为还要给战士们收拾碗筷和打饭,一般会吃得比较早,相对应地,他们的伙食也会好一些,毕竟是自己做出来的饭,什么最好吃自己知道。
也许这时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开小灶吗?
这当然算不得开小灶,暂且不说他们吃的都是大锅饭,在物资极度匮乏的70年代,炊事员和战士们需要一起种地养畜,实际上吃的也就是普通食物。
据公开资料显示,真实影像中的南京军区某连队,已经实现了80%的自给自足,他们如同普通工人一样,吃着绿叶菜就粗粮。
像是影像中杀一头养了很久的猪来炒辣椒,已经是十分奢侈的行为了,平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杀猪,偶尔能够吃上鸡肉都是万幸。
不过无论怎么说,70年代解放军的伙食相对较好是公认的,否则当时的群众也不会争相参军了,战士们也不会希望自己被选为炊事员了。
除了之前看到的正餐之外,当时的部队还自主创业,炊事员们利用手头仅有的资源,给战士们粗粮细做、细粮精做,变着花样的制作新特色。
两位炊事员利用人力推动着院子里的磨,然后将自产自晾、煮好的黄豆舀进磨盘,制作豆浆。
当然,部队厂房里还有一台蓝色磨浆机,用它来磨豆浆肯定快得多,但是由于这是连队内唯一一台机器,战士们宝贝得不得了,因此能少用就少用。
而这次把这台已经锈迹斑斑的磨浆机拿出来,一方面是因为恰逢自己种的大批量黄豆吃不完,只好用来磨豆浆,另一方面是因为要拍影像。
不过尽管是我们每天早上都能随手买到的豆浆,对于当时的部队来说都很奢侈,他们只会留下一小部分来给尝鲜,更多是用来制作豆腐。
相比起豆浆,方方正正的豆腐显然更加管饱,并且用嫩豆腐做菜,可以给战士们加餐,用烧制晾晒的豆干做菜,更是可以给青菜增添一道难得的风味。
不过这只是因为拍摄的特殊情况,平时这支南京军区某连队,只有过节或过年的时候才能杀猪吃肉,因此炊事班总是想方设法地给战士们加餐。
炊事员们等到连队自己种植的黄豆成熟的季节,会将黄豆磨成豆浆,然后将其点成豆腐,或烧制晾晒成豆干。
不管是浓稠暖胃的豆浆、白白嫩嫩的豆腐,还是嚼劲十足的豆干,都是当时难得一见的美食,战士们在每日食谱上看到豆制品,拉练都会多上两分力气。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整日吃粗粮青菜,就是豆制品吃多了也总有厌烦的时候,这时候部分战士可能会盼着吃上一顿肉。
但是根据70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连解放军都得自给自足,肉可是稀有的奢侈品,平时不是想吃就吃的,那么怎么解决战士的诉求呢?
由于当时部队开办有养猪场,而这部分战士就会被分配去养猪,有了想吃肉的巨大动力,他们会将小猪养得白白胖胖,等过节过年的时候就能多吃一口了。
一名战士就用扁担挑着两桶潲水,另一名战士在炊事员的帮扶下,拖着载有潲水桶的板车往猪场走。
随后他们兴高采烈地将潲水舀进食槽,可以看到,潲水不过是用烂菜叶、谷壳等食物残渣熬制而成,但是家猪们吃得很开心,而且长得很胖。
而在这一幕幕生活场景的背后,无不体现了那个年代解放军的心酸和无奈,毕竟战士们自己吃得都算不上好,更何况养的猪呢?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恐怕很难想象当时生活的艰难,为了一口我们如今能随时吃上的猪肉,解放军可谓是倾尽了心血。
要知道,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完全称得上是艰辛,吃不饱是常态,有很多人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条件看起来同样较差的部队,竟然成了群众的首选。
为了能够吃饱饭,70年代大量群众送年满18岁的子弟参军,年轻人也渴望参军报效祖国,这就导致了15个参选人中竟然只能入选1个。
毫无疑问,他们在体质、文化、思想和纪律上都是上上之选,结果就是子弟兵们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互帮互助都是常有的事。
战士们每个星期会和当地民众一起劳作,最常见的是帮助修公路、搭房子、收稻米,并且不收取一分钱。
从影像中军民展现出的乐观神情来看,他们是真的在享受劳动,而这也正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70年代,我国能够无惧美苏两大强权威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