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歼-8飞机设计工作正式立项3天,这个新团队就收到了总设计师黄志千出差遇难去世的消息。
这个打击对团队来说不可谓不沉重,在新的总设计师顾诵芬的带领下,大家忍着悲伤继续投入到歼-8设计工作。彼此都心知肚明,歼-8对我国的空军来说意义非凡,可以帮助我国在世界动乱的格局中站稳脚跟,更是倾注了黄志千的毕生心血。
半年后,一纸讣告又给了团队当头棒喝。
项目总工程师高方启因病离世,短短半年,项目两位高级领导人相继离世,让歼-8的设计项目承载了精神意义。
顾诵芬接过沉重的担子,重振旗鼓,他创造性地提出了18号方案:单发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两侧进气道配置雷达、激波锥进气系统。
先进的方案很快就吸引了同事的目光,经过数据测算之后,同志们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工作,沈阳的冬天并不好过,幸好机器的运作让偌大的车间有了丝丝暖意,顾诵芬的方案也让同志们期待着歼-8翱翔凌空的那天。
方案中最大的难点是这么大的发动机上哪弄?面对歼-8团队的要求,黎明发动机厂信誓旦旦保证没有问题,肯定能完成任务。
天不遂人愿,一年后,在实地考察发动机厂时,顾诵芬发现号称能推动12吨的ws6发动机实际上只是个空壳,黎明发动机厂简直是在开玩笑,他根本不具备生产这么大发动机的能力。
得了,歼-8的设计方案在一年后也死了。
这次,专家们没有心灰意冷,他们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收拾心情团队重新选择新的发动机方案,没有大的发动机能用,就只能选择双发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时速能达到2.2马赫。
在歼-8项目之前,专家们潜心研究了三年苏联产的米格21,既然我们创新的方案不成,那就直接在米格2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吧。
直接照搬照抄显然是不现实的,当时我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期待苏联的帮助不如我们自己研究。
想要在22000米的高空中保持2.2马赫时速的战斗机,首先就是要减重,用了苏联的涡喷后还是重,那就把俩炮减到一个,没想到还是重。
什么问题都难不倒坚韧的中国人,不是有句古话吗?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既然是因为机身太重导致时速达不到,那就加长机身,让它在空中更流畅,减少阻力加快速度。
就这样,初代歼-8的机身长达惊人的22米。
一路上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终于在1968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内,两架几乎是“纯手工”制作的歼-8完成了最后的组装。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战斗机诞生了。
因为歼-8在研发过程中一直大大小小的问题不断,甚至在02号样机在进行静力破坏测试时,仅仅加压到92%设计载荷,中部机身就不堪重负,散架了。
没人敢保证它能顺利起飞,也没人敢拿飞行员的生命开玩笑。
直到1969年,飞行员尹玉焕站到了停机坪上,成了他就是第一个驾驶我国研发战斗机的飞行员!
没人说过不成的后果,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尹玉焕能平安归来。
在空军副司令曹里怀的指挥下,歼八犹如一只雄鹰,在发动机的轰鸣中一跃而上,升高、加速,尹玉焕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试飞方案驾驶着歼-8稳稳落地。
所有专家都松了一口气,眼含热泪。4年10月,歼-8从想法、文字到图片、零件再到成型飞天。
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高空高速战斗机!
这一飞,开启了我国自主研发战斗机的大门,为新的战机研发提供了最宝贵的一手经验,我国的空军实力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
即使是地狱开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专家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两位先辈的离去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带着他们的未能完成的心愿,五年如一日,终于等来歼-8翱翔。
试飞不代表歼-8 的完美,在此后的几十年,顾诵芬团队依然投身于歼-8的升级改进,一代代的歼-8飞出沈飞的大院,也代表着我国航空一代代人才的培养。
如今歼-20s的问世,离不开当年先辈的艰苦付出,他们折射出的永不言弃、勇攀高峰的精神将带领新一代的航空人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黄志千和高方启两位歼-8的总设计师,也就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