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是生命线,关乎使用者的安全与体验。那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把控质量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质量控制要点
(一)质量与质量管理
质量可不是简单的“好不好”,它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要求包括顾客需求、社会需求,还得符合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来说,质量体现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上。而质量管理,就是围绕质量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进行质量策划、保证和改进等。
(二)各阶段对质量的影响
工程建设不像买现成的产品,业主得全程参与。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每个阶段都对工程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1. 立项阶段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工程立项的基础,决定了资金、时效和资源保障,影响工程能否按规范建设,能否达到质量目标。这个阶段主要确定工程质量目标和水平,要平衡投资、进度和质量,满足业主需求。
2. 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勘察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场地依据,其内容、深度和资料可靠性,决定了设计方案能否综合考虑场地条件,是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确定的关键。
3. 设计阶段
设计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的核心。平面布置、结构类型、材料选择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功能和投资效益。设计的完美性不仅体现科技和文化水平,还决定了工程能否成功实现主体结构安全、环保等目标。
4. 施工阶段
施工是将设计意图变成现实的关键环节。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功能和外观。施工中所用材料必须经检测合格,监理单位要严格把关,确保材料和施工操作符合要求。
5. 竣工验收阶段
这是对施工质量的最终检验,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这一阶段决定了工程能否投入使用,体现工程质量的最终结果。
二、质量控制原则、内容与方法
(一)控制原则
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建筑产品使用年限长,关乎生命财产安全,施工阶段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
以人为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减少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预防为主: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事中控制,从检查产品转向检查工作过程和工序质量。
用数据说话:质量标准是评价尺度,数据是基础,产品质量是否达标,要用实测数据说话。
科学、公正、守法: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处理质量问题时,要尊重事实和科学,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二)控制内容
对人的控制: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从技术水平、心理状态等方面控制人员使用,严禁无资质人员上岗,确保工程质量。
对材料的控制:严格检查验收材料,建立健全管理台帐,避免混料和错用,确保材料合格。
对机械的控制: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避免因设备问题影响质量。
对方法的控制: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艺等,确保方法切合实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对环境的控制:控制技术环境、管理环境和劳动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为工程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三)控制方法
审核技术文件:审核技术资质证明、施工组织设计、材料检验报告等,确保文件符合要求。
现场质量检查:检查工序交接、隐蔽工程、停工后复工等情况,采用目测、实测、试验等方法检查质量。
三、监理单位如何把控质量
监理单位在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其中质量控制尤为关键。监理要审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材料质量,杜绝质量隐患。
原材料质量检查:要求施工单位加强管理,明确材料质量要求,对进场材料进行“双控”,未经检验或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
实行“三检”制:施工前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明确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经监理人员验收签字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隐蔽工程验收: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验收,严格检查原材料和施工质量,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四、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
工程质量关乎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政府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是国际惯例。政府监督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综合性,贯穿建设全过程,适用于所有参建单位,目的是保证工程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执行国家法规和标准。
总之,工程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参与方共同努力,严格把控每个环节,才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建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