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领导,他的职场心思其实是很统一的,那就是下属必须尊重他,要听他的指挥。但是,每一个领导所处的职业环境是一样的,遇到的下属也会各有差异的,所以真不一定所有领导都能管的住所有下属。比如东汉末年,刘虞就管不住公孙瓒。
其实,职场之中的上下级关系,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博弈关系。不明白这一点,就非常容易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中行差踏错。刘虞老是指望公孙瓒能自觉,能被自己感化,然后能够积极配合自己的工作,这不是完全不可取的职场管理方法,但是用在公孙瓒身上显然是好使的。
那么,对于公孙瓒那样不知好歹、得寸进尺的下属,究竟要怎么样去管住他呢?或者退一步来说,要怎么样去制住他或者铲除他呢?且看下面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刘虞和公孙瓒的人物分析先说刘虞吧。刘虞是汉室宗亲,出身高贵,学识渊博,其祖上是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刘疆,父亲是丹阳太守刘舒。
这样的人进入仕途在东汉是迟早得事情。刘虞成人之后,被举孝廉,先是在东海郡吏的岗位上锻炼了一段时间,然后累迁至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颇有名望。但后来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受牵连,被罢官了。是啥事呢?自然跟戚宦之争、党锢之祸这样的政治事件相关,刘虞亲近士族集团,平时没少为士族集团说话,所以得罪了皇帝和宦官集团。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急需用人,于是便大肆起用之前被打压的士族官员。刘虞也再次被提拔为甘陵国相、宗正等职,出面去安抚百姓,效果很显著。
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前中山国相张纯、前太山太守张举与乌桓大人联盟,发动叛乱。原因是啥呢?就是当时3000乌桓骑兵给东汉当雇佣兵,由公孙瓒带了前去参加平定凉州叛乱。但是,东汉的军费没跟得上,搞得乌桓骑兵心里很爽,我们卖命的钱,你们都不及时给到位,我们还能听你们指挥吗?张纯和张举就是钻了这个空子,给了更大的利益承诺,从而策反了唯利是图的乌桓大人。
张纯、张举和乌桓大人,再结合处处可见的黄巾军残部,瞬间就在幽州大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他们一路进攻到蓟下,沿途烧毁城郭,虏略百姓,还杀害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部队号称十万之众。张举更是公开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并传檄天下,要推翻汉室,取代朝廷。
后来,张纯又使乌桓峭王等五万人部队,进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吏民。
眼见形势越来越严重,历来都是嫌麻烦的主的汉灵帝,于是把幽州打包给了能力和威望都比较出众的刘虞,让他去幽州当幽州牧。言下之意,以后幽州就承包给你刘虞了,你们以后少拿幽州之事来烦我了。
刘虞这人在百姓和北方少数民族心中的地位一直很高,因为这种仁政爱民的好领导值得他们喜欢。咱们勤劳善良的老百姓,谁能带他们过上安乐静好的生活,他们就念谁的好。
刘虞走马上任之后,恩威并施,一边派人联系乌桓峭王等人,告诉他们不要一错再错,不要被乱党蒙蔽了,只要他们能够及时收手,大汉可以既往不咎。别人你可以不相信,但我刘虞是个厚道人,值得你们信任;另一边加大了围剿张举、张纯二人的力度,甚至还到处悬赏通缉,要让他们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里。
后来,张举、张纯两人被手下王政杀死,首级被送到刘虞处。而乌桓人在刘虞同志强大的感召力影响下,决定放下武器,重新做大汉的良民。
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之中,猛男公孙瓒和乌桓人一直都在猛撕,公孙瓒还差点命丧辽东。所以当公孙瓒从辽东灰溜溜地逃回来时,却发现新任大领导刘虞和他深恶痛绝的乌桓人正在握手言和,心里相当接受不了,甚至派人刺杀了乌桓派过来的议和使者。刘虞事后十分大度地原谅了公孙瓒这一冒失之举,还封他为侯,完整地保留了他的军事编制。
因为平乱有功,刘虞被汉灵帝升官为太尉,还破天荒地免去了当时升官要给朝廷和宦官缴纳的份子钱。
之后,刘虞在幽州潜心发展经济,劝民耕种、劝官清廉,自己还躬身节俭,经常穿着破衣服去上班,工作餐也就是一个菜了事了。另外,开放外贸、安置流民,这些工作也被刘虞开展得有条不紊。幽州慢慢恢复了生机。
后来,著名导演袁绍同志看上刘虞有一副好面孔,想邀请人家当他《权力的游戏第二季》的男主角,希望他能够称帝或者独立办公。这件事情弄得刘虞心里很不痛快,啥意思,咱老刘家的东汉集团虽然现在出了点小问题,你们这帮区域经理就这么着急拆台吗?再说,我是咱老刘家的孝子贤孙,你让我们当你们男盗女娼般的代言人,太恶心了。
所以,后来公孙瓒因为攻打冀州的胜利果实被袁绍一个人独吞了,开始暴走地把枪口对准袁绍,一向倡导和平发展的刘虞却并没有反对,而是尽心尽力地给公孙瓒搞好后勤服务。打别人我不支持,但是打袁绍这个臭不要脸的,我刘虞绝对支持。
可是刘虞和公孙瓒却不知道,袁绍不光会导演权谋剧、爱情片,就连动作片、武打片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公孙瓒和袁绍PK了一年多,居然败下阵来了,最后还就坡下驴,和袁绍和亲议和了。
刘虞对公孙瓒开始有意见了,以前以为你只是脾气不好,干事还比较顶用,结果你是纯脾气不好了,干事完全不顶用了。联想到公孙瓒之前的种种作为,刘虞已经对公孙瓒越来越不满了。他悄悄地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并削减了对公孙瓒的军备给养。
公孙瓒这人,之前已经多次分析过了,这种人是属驴的,你跟他来软的,可能还好点,你若跟他来硬的,他就倒着走。你刘虞不给我供给,我就到处去抢;你刘虞已经公开表达对我的不满了,我就不把你当领导看了。他和袁绍议和之后,自己另起炉灶,在蓟城东南建了一座小城,平时上班打卡都不去。领导刘虞多次叫他去开会,他也以自己生病为由,直接拒绝了。
这样一来,东汉厚道人刘虞被啪啪打脸,心里怒火焚烧,这摆明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呀,若大家都是像他公孙瓒那样尾大不掉,那幽州还怎么管?于是,打算杀一儆百,干掉公孙瓒。
可是,在布置诛杀公孙瓒的行动时,刘虞的口号又喊早了,导致提前泄露了消息;在围城攻打公孙瓒的小城时,刘虞又不想伤及城中百姓和他们的财产,拒绝使用火攻,结果被公孙瓒纵火逃脱;公孙瓒逃脱之后,刘虞再次慌神,没有咬紧追击,而是跑到居庸关去坐以待毙。最后公孙瓒俘虏了全家,并以朝廷的名义给残忍杀害了。
其实通过刘虞这一生,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个治世能臣,做人很厚道,做事也平和,不是那种心狠手辣、你死我活的政客。这种人若是生在盛世,绝对是能够留下美名的。但遗憾的是,他恰恰生在了一个乱世,礼崩乐坏了,没人跟他讲规矩了,全是凭借拳头武力在野蛮厮杀,血性粗暴,一不小心就要了他的命。
而公孙瓒这个人已经分析过了,这个人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不是那么完美,所以很多时候对周围、对社会没有什么安全感,这和很多问题少年是一样的。他觉得谁都靠不住,只有自己那双拳头才靠得住;他也没有什么敬畏感,谁的拳头比他硬他就服谁,否则他就横冲直撞。这种人没有带上镣铐、没有打入监狱或者地狱之前,说啥他都是听不进去的,更无法指望他的自我觉醒了。
刘虞和公孙瓒其实两类人,刘虞是谦谦君子,公孙瓒是狂野暴徒,两个人本来是很难兼容的,但命运偏偏把他们安排在了一起,最终只能相继凋谢。
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分析刘虞和公孙瓒这一对搭档,其实既可以是一对冤家,也可以是一对极为互补的合作者。比如刘虞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就离不开公孙瓒的武力震慑,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博弈,纯粹靠当老好人是没有用的;比如公孙瓒满世界当公孙大炮,不服就干,背后要是没有刘虞的经济支撑,其实也是寸步难行的。
但是,为什么他们之间会渐行渐远呢?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呢?又谁是谁非呢?其实终究还是公孙瓒要错得多一些,他活得太不讲究了。
刘虞和公孙瓒的第一次矛盾产生在刘虞刚刚就任幽州牧那个时候,也就是公孙瓒在辽东被打得九死一生的那一次。人家刘虞作为幽州的党政财一把抓的一把手,他用剿抚并用的方式平定了幽州的匪乱,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自己在辽东被揍得无法忘记仇恨了,所以不能接受和解,你可以正常向领导反馈或者争取呀!结果你一方面接受领导给你的庆功安慰奖(封侯、升官),一方面自作主张地刺杀了乌桓使者,公然破坏领导的和谈政策,这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这不是直接打领导的脸吗?
可即便是这样,刘虞这个领导还是很厚道的,并没有把公孙瓒怎么样。如果换作是其他领导,一看你公孙瓒这小子如此不知好歹,早就暗地里准备对你动手了。一个目无尊长的武夫,能让你手握重权吗?
刘虞和公孙瓒的第二次矛盾发生在董卓乱政的时候,当时汉献帝偷偷派当时在京城当侍中的儿子刘和送信给刘虞,希望刘虞能派兵到京城勤王。结果刘和途经南阳的时候,被袁术那个瘪犊子给扣押了,并另派人员给刘虞送信,要刘虞发兵。公孙瓒看出袁术那小子没安好心,就极力反对发兵,但刘虞心系汉室和自己的儿子,结果还真发了几千骑兵到了南阳。结果这几千骑兵自然被袁术给吞了。背后是谁给袁术出的主意呢?正是劝说刘虞不成的公孙瓒!看到没有,公孙瓒就是这样的人,谁不听我的,我就要毁掉谁。
后来,刘和继续北上,但在冀州的时候又被袁绍给扣押了,因为袁绍也想着万一自己和幽州对打的形势不大好,说不定还可以拿刘和出来挡一挡。但袁绍显然想多了,显然有点不太自信了,他不光顶住了幽州攻势,还把公孙瓒打得节节败退。
刘虞一见公孙瓒已显败相,便劝公孙瓒不要和袁绍死磕了,你特么打不赢对方,你死磕个屁呀,是钱烧得慌吗?但公孙瓒显然不好惹,你说不打就不打了?老子偏要打,你又能怎么滴?你不想打你先滚就是了。公孙瓒不光多次违反刘虞的命令,还经常抢劫百姓来改善伙食,就连刘虞和北方少数民族联谊的物资,公孙瓒也照抢不误。搞得刘虞越来越容不下他了。
刘虞和公孙瓒的第三次大矛盾是公孙瓒在对战袁绍时期,这个同志不知道是啥原因,突然之间就感觉自己是天下之主了,什么青州刺史、兖州刺史、冀州刺史等高官就一路封出去了,全是封给了自己的小弟。有没有认他封的官这要另说,但关键是你公孙瓒这种搞法不对呀,你不是幽州牧,你没有这个权力呀。即便你觉得你在幽州是个人物,想给手下小弟封点官,你好歹也写个名单,到刘虞那里去走个程序不?
公孙瓒这种越俎代庖地插手刘虞的人事管理权,这在任何时代的职场都是触及了领导的红线了。刘虞当时为了大局着想,并没有公开发表任何对公孙瓒不满的言论。但内心里对公孙瓒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你公孙瓒都可以满世界封别人当刺史了,那你得是什么级别呀?至少得是幽州牧了吧!你是幽州牧,那我刘虞又是什么呢?看看,公孙瓒这不是在瞎胡闹嘛!
刘虞和公孙瓒的第四次大矛盾就是公孙瓒和袁绍议和之后,间接宣布独立了。他回到幽州之后,既不找刘虞报到,也不让率军归队,就在蓟城的东南自己修建一座小城,然后窝在城里当土皇帝。刘虞喊他开会、办公等,他一律不给面子,就连在家办公这种客套话都懒得说。反正我就哪也不去,你爱咋咋地。
这种人哪个领导能容得下?泥菩萨也有几分土性,最后难怪刘虞发火了,下定决心要铲除公孙瓒这个幽州恶霸。刘虞的从事程绪想当和事佬,都被刘虞斩首示众了。这或许是刘虞一生中最杀伐果断的一次了,其实都是被公孙瓒逼出来的。
上述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三次大矛盾,其实归根到底是两个人的理念、性格、思路和修养的差异导致的。刘虞是想要建设和和平,但公孙瓒却只想要破坏和战争。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有些人他真不适合也不希望在一个稳定的秩序里生活,因为那些“规矩”对他们不利,他们希望能浑水摸鱼。公孙瓒就是这样的人,在太平盛世,他这样的武夫是没有太多的发展机会的,只有在乱世以命相搏,他们才有希望和快感。
那么,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分歧背后究竟是谁对谁错呢?前面已经说了,自然是公孙瓒错得多一点。尽管有很多朋友说,在乱世之中如果没有公孙瓒这样的硬拳头,啥发展和和平都是假的,但是我们要明白,破坏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战争的目的是争取和平,刘虞以民生为基础的思路其实是对的。
举个例子来说,公孙瓒是典型的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他就好比公司的业务经理,每天嚷囔着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某一个市场、某一个客户,却不知道他的业务费用对公司的财务压力有多大。幽州在未设立州牧之前,每年靠冀州、青州等兄弟单位资助两亿钱军费,才堪堪保住财政平衡。后来,幽州被刘虞个人承包了,朝廷不管这事了,天下也分崩离析了,谁还给你钱?被袁绍夺取了的冀州吗?被公孙瓒和袁绍两帮人打得千疮百孔的青州吗?刘虞走马上任之后,不积极去发展经济,他能干嘛?军队养不活、百姓也养不活,军队就开始抢百姓的,百姓就家破人亡开始成为流民、加入黄巾军,到处造反闹事,然后军队吃饱就开始到处镇压农民起义,流民军就开始到处流窜……这种恶性循环才恐怖。
刘虞其实在公孙瓒第一次乱来,擅自杀死乌桓使者的时候,就应该要给公孙瓒上手段了,但刘虞实在太厚道了,他觉得公孙瓒好歹也算是一员虎将,只要能把他改造好,未来是可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的。但他却不知道,公孙瓒其实是那种“永远觉得自己没错,永远认为全世界的人欠他的”的人,这种人如果说会幡然醒悟的话,一定是在他快要死的时候了。不信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公孙瓒和袁绍开撕的时候,他是怎么评价袁绍,把人家说成了啥都不是;但到了他在易楼自杀之前,他却说袁绍用兵如神,简直不是人干得出的。
刘虞觉得我能忍,公孙瓒认为我没错,这就是两人在逻辑上的矛盾!你刘虞能忍,别人把你踩到泥泞里,你还能忍吗?使劲地糟践你,你能忍吗?要你全家性命,你能忍吗?你公孙瓒没错,到处跟领导唱反调,你也没错?越权处理公事,你也没错?违背领导政策到处胡作非为,你也没错?
其实,公孙瓒还是算比较幸运的,他只是遇到了忠厚老实的刘虞,所以他才敢这么嚣张,让他到袁绍、曹操等人手下去试试,不你公孙瓒弄得后悔来到人间,那都不算他们高明。
刘虞制约公孙瓒的对策分析其实像公孙瓒这样的人在当今的职场之中也是有很多的。那么,以下犯上、不服管教、仗势欺人、霸道蛮横,这样的下属究竟应该怎么去与之相处、博弈或者制裁呢?
刘虞其实有一个最好的制裁公孙瓒的机会,那就是公孙瓒从辽北灰溜溜地回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刘虞正确的做法是先给公孙瓒上纲上线一顿猛批,批完了再肯定他的苦劳和能力,适当地封个官安慰一下,并给他提出下一步工作目标。这种桀骜不驯的人就是要先杀人诛心,要打击他的傲气,你不觉得你不可一世吗?我就是拿你吃败仗的事情来说事,好让你明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别太嚣张。
你是领导你怕啥?大不了说错了再道歉了嘛!大不了发现公孙瓒有点受不了了了就及时话锋一转嘛!
总之,公孙瓒这种人,你一上来就给他戴高帽子肯定是不行的,那他会飘得连他自己爹妈都不认识。要想真正管制住一个人,先必须要把他的嚣张气焰压下去,要把他骄傲之心适当克制住,这样的人才用得放心,用得长久。
错过这次机会也没关系,等到公孙瓒擅自刺杀乌桓使者时,刘虞其实是也不应该选择无视的。一个下属都敢公然破坏你的大政策了,你还能坐视不理?你的心可真大!遇到这种情况,高低得给他上一下紧箍咒,严厉批评警告、减薪降职削权,这些都可以搭配着用,搞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自己。你还想继续用他,就不要弄死了;你不想继续用他,弄死再说。
别担心他会狗急跳墙地公然造反,造反没有这么简单的。你只要不一下子把他撸得太狠了,他是不敢造反的,造反也没有多少人会支持他的!为啥?因为没有牵涉到自身的巨大利益,谁特么有事没事就跟领导搞决裂、搞辞职那一套!
后来公孙瓒绕过刘虞勾结袁术、陶谦,自作主张到处封官许愿这些事,刘虞其实能干涉的空间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因为公孙瓒已经起势了,当时还处于和袁绍对垒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激怒公孙瓒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刘虞选择暗自发展兵力,并及时给公孙瓒断奶,利用他抢劫百姓对他进行舆论批判,再找个机会彻底弄死公孙瓒的思路,其实是对的。
但是,刘虞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就是心不够黑、手不够狠。你要弄死公孙瓒,犯得着在那逼逼半天,弄得全世界都知道看吗?直接派一支特种部队进城捉人不行吗?可能公孙瓒不让!那直接派一支精锐部队去偷袭呢?又或者搞人海战术就拿火攻呢?你考虑城中百姓的财产和安全,公孙瓒他会考虑吗?
你搞敌人不干脆利落点,敌人缓过神后就会全力以赴来搞你,这几乎是斗争常识了,但是过于厚道的刘虞却屡屡错失良机。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机会和方法,若是公孙瓒落到了袁绍和曹操那样的枭雄手里,还有很多办法可以让公孙瓒分分钟被干趴下。比如你公孙瓒不是喜欢跟乌桓人干吗?就派你去打乌桓,断你钱粮,联系好乌桓,彻底让你死在辽东(借刀杀人);比如你不是干不过袁绍吗?就让你冲上去和袁绍打,然后断你后路(釜底抽薪)……
上述很多都是阴谋手段,不太光明正大,所以就不详细展开说了。但是,大家一定要记得,搞管理的人,一定要学会菩萨低眉,也要学会金刚怒目,既要有慈悲心怀,也要有雷霆手段。
最后解释一下,大家千万不要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断章取义地认为,如果自己遇到了不听话的下属就立马把他们往死里弄。
正确的职场管理之道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得学会去综合评判,这个人的苗头是不是很明显?破坏力是不是很大?影响是不是很恶劣?是不是一时犯糊涂?能不能被教育好、争取过来?处理他会不会对大局产生不可弥补的伤害?要学会从这些复杂的问题之中去寻找一个最优解,而不是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