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姓氏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灭国数量,楚国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2023-05-30 16:53:37

春秋战国时期,给大家的印象有三个:其一周天子影响日渐衰落,其二就是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其三就是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相互兼并。自从周平王东迁之后,时间的巨轮滚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没有停息,就是一个诸侯国相互灭国兼并的时代。

提起灭国战争,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国家,就是在战国时期的西方强秦,它最终灭掉战国实力最强的六大诸侯国,最后统一了华夏,并建立了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然而后世的关于姓氏研究的书籍,比如《通志》、《元和姓纂》等等告诉我们一个历史真相,那就是在这段历史时期,灭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不是秦国,而是楚国。楚国的灭国在数量上称第二的话,没有哪个国家敢称第一。

其实说到灭国这个问题,却是周朝自己开启的先例,这怪不得自己所封诸侯国相互跟进。毕竟中国有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如周成王灭奄国,周共王灭密国等等。这就不能怪自己下面的人有样学样,要说这方面学得最多的就是楚国和秦国。

我们知道公元前1064年,周朝建立。之后开始周武王大封诸侯,但是这第一批诸侯国名单里是没有楚国的。楚国的立国时间是在公元前1054年,这时候已经到了周朝第二代天子周成王时期。就在这一年,楚国的熊绎被封为周朝的子爵,立国于丹阳。按照周朝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称号来讲,楚国的地位其实非常低。

楚国熊绎雕像

可能是亲妈不疼的原因,不受待见的楚国君王特别有上进心。从立国开始,历代君主一路筚路蓝缕,楚国这个火神祝融的后代,开始了自己艰苦的创业历程。他们一路开拓进取,把自己周边的诸侯国几乎全部收入囊中,并且把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保持下去。

那究竟有哪些姓氏的起源与楚国有关呢?下面我为大家一一分析解说。

楚武王:罗姓、那姓

公元前690年前后,也就是在楚武王最后几年,位于湖北宜城的罗国,自从周朝初期立国,已有三百多年。虽然他们把自己的治所迁徙到枝江地区,但是最后还是被楚武王干灭,之后罗国的人迁徙到长沙,后人一部分以此为姓。

那姓也是源自于春秋时期。商朝大名鼎鼎的商高宗武丁的一个儿子,被封到了现在湖北当阳附近,那就是权国。楚武王出兵灭掉权国之后,之后权县人又起兵反抗。楚武王镇压之后,就把这些人迁往那处,现今湖北荆门地区的那口城。之后这里的人以此为姓,那姓开始流行。

楚文王:邓姓、申姓

邓姓源自于邓国,也是来自于殷商王朝的商高宗武丁。他的叔父曼季因为征战有功被封于邓地,称为邓侯。这个小国先后附庸于殷商、周朝,后来又是摇摆于鲁国和楚国。楚国的楚文王看不下去这个摇摆的小国,于是在自己继位的第十二年大约是公元前678年,出兵攻灭了邓国。

申姓,出自于那个饿死首阳山的孤竹国伯夷叔齐。他们死后一部分子孙被封在河南南阳一代,建立申国。也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正宫的故国,想想那时候他们还能干一票大的,直接与西戎一起干灭周朝。只可惜,时代总是会变,他们面对着春秋鼎盛的楚国,只能乖乖任命。春秋初期被楚文王北伐过程中随手灭掉。但是申国的后人却还是以自己的国名为姓流传至今。

楚成王:黄姓、能姓和夔姓

灭唐公元前671-626年

黄姓,其中大部分出自于赢氏,是公认的赢氏十八姓之一。古代黄国位于河南省潢川县附近,楚成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0年左右,出兵灭掉黄国。之后黄国的人以此为姓散布于全国各地,当然还是一支黄姓分布在广西地区。

能姓、夔姓就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们源自的国家是跟楚国有巨大渊源。因为夔国的初代国君熊挚是楚国第一位君主的儿子。也就是周成王所封的楚国第一位君主熊绎。因为他残疾无法继承楚国,只好另封一国,就是夔地。

后来还是被猜忌,根据《史记 楚世家》记载,楚国在公元前635年左右,也就是楚成王三十九年,楚国还是灭掉这个自己直属的附庸国。后来夔国的子孙也是逞强,为了避免被灭族,其子嗣改掉熊姓为能,也一直流传至今。

楚穆王:廖姓、江姓、蒋姓

廖姓,出自于皋陶的后世人。夏朝的时候被封在蓼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固始县,后来建立了英、立国,楚成王时期灭英国。据《潜夫论》记载,楚穆王四年既公元前621年前后灭掉立国。就这样位于蓼地的两个国家先后被楚国所灭,但是这些地方的一部分人以此为姓。

江姓,也是出自于江国,周朝将领伯盖之后封于江国,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2年左右被灭。江国的百姓以此为姓,流传至今。

收入《百家姓》与楚国有关的第一姓是蒋。这个姓出自于蒋国,这个国家是大名鼎鼎的周公第三子柏龄。他被封于蒋地建国,位于现今河南固始县东北,后来在公元前617年左右被楚国楚穆王出兵所灭。后来蒋国的国民以此为姓。

楚庄王:舒姓、萧姓

公元前610年也就是楚庄王三年,灭掉庸国。

舒姓,是出自于周朝所封的皋陶后代,舒国在现今安徽省庐江县。公元前657年,被夏国所灭,后来复国。之后在大约公元前600年左右也就是楚国楚庄王十三年再次被楚国所灭。

萧姓,出自于周代所封的宋国微子之后乐叔,封在萧地,成为宋的附庸小国。位于现今安徽萧县西北,公元前597年被楚国的楚庄王时期所灭。

楚灵王:赖姓

赖姓,也是出自于赖国,烈山氏在河南厉乡建国,依附于商朝。后来周武王照样在此封号。春秋鲁昭公时期被楚灵王所灭,族人迁至楚国的鄢地,至此赖姓开始流传。

楚灵王八年,公元前534年也是孔子离开人世那一年,这一年也是楚灵王八年,楚灵王出兵彻底灭掉陈国,废除了陈国的祭祀。

楚昭王:云姓、胡姓

楚昭王非常的优秀,他在位期间灭掉了4个国家。《左传》记载:云姓的先祖,出自春秋时期的陨国,也通“妘”。楚昭王之后地址是在湖北的陨县,后来被楚国所灭。

楚昭王(前516-489年)时期,灭胡、顿、唐等国。胡姓,周代异姓诸侯国胡国,位于安徽阜阳县,被楚国所灭。

楚惠王:蔡姓、夏侯姓、娄姓

蔡姓,出自于蔡国。也就是周文王第五子叔度被封之地。后来起兵造反史称“武庚之乱”。后来他的儿子在此被封,立国二十六世至蔡平侯,迁到寿州,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

夏侯、娄姓,周武王时期东楼公受封于杞国,他是大禹的后裔。后来杞国在公元前445年也就是楚惠王四十四年被楚惠王所灭。他的子孙在娄邑食采,之后就以此为姓氏。

之后的每一代楚国的国君都自觉,每一人承担一个国家的灭亡任务,不管楚国是什么情况,即使自己遭到了绝大打击。

起头的就是楚简王,他在自己继位当年,公元前431年即可出兵灭吕国。到了楚肃王六年,就轮到了许国。这个许国,就是周武王封了伯夷的后人文叔建立的诸侯国。它位于河南许昌市,一直到处迁都。后来在战国初期即公元前375年,被楚国的楚肃王所灭。

再一个就是朱姓,大明王朝的国姓。就是周武王时期曹挾在邾国(现今山东邹县),后来被楚宣王灭掉之后,遗民去国名之后依次为姓,或者为曹姓。

楚威王就像他的爷爷一样,虽然在位只有十一年。但是楚威王的功劳可是很大,他在公元前334年灭掉了那个还在苟延残喘的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国,楚国也是拓土千里。而越、欧阳、欧、欧侯这四大姓,都是出自于被楚国所灭的越国。楚国灭掉越国之后,把无疆的次子封在乌程欧余山,以此形成了三大之姓。

然后就是那个倒霉的楚怀王,虽然他在为其间楚国一直被秦国不断打压。但是他还是在公元前325年左右灭掉了小邾国。这个小邾国是原来朱姓所在的的邾国,邾文公的儿子肥被封在郳。在被灭国之后,这个国家的子民改掉郳这个字,以倪为姓,流传下来。

而位于山东滕县附近的薛国,也是如此。春秋时期迁到下邳,为齐国的属地。后来被楚国所灭。楚怀王赐给沛邑,后来以此为姓。

楚考烈王:邹姓、鲁姓

春秋时期的邾娄国,当时是鲁国的附庸小国,在山东邹县。后来在战国时期鲁穆公将它改为邹。鲁国这个当初姬姓大国并没有逃脱自己的命运,楚考烈王在鲁顷公二十四年灭掉鲁国,把其后人从山东迁到下邑,这个传国近900年的鲁国祭祀灭亡。

自此,一个鲁姓一个邹姓,虽然国家被灭,但是自己可以以此为姓,不断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其他:吕姓、柏姓、养姓、养由姓、徐离姓

除了上述有年限记载之外,还是很多姓氏出处与楚国有关。比如吕姓,虽然夏朝就有吕国,在河南南阳,周宣王时期改为莆国。最后还是在春秋时期就被楚国所灭。又比如柏姓,也就是位于河南平西县的柏国,春秋时期后来被楚国所灭。还有养姓和养由姓出自于养国,周代所封的诸侯国被楚国所灭,春秋时期楚大夫神射手养由基的封邑。徐离氏,周朝伯益的后人被封在徐离国,就是现在安徽临淮关一带,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楚国能够灭掉如此多的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来说是不可思议。其原因我觉得如下:

其一,不受待见的楚国,可以不受中原周朝的礼仪制度的约束,这样做事情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不像在其他诸侯国,动不动就打仗,但是不敢灭国,因为有周天子主持礼乐制度来约束,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围攻。

其二,就是楚国君主们的优秀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是后来的秦国一样。他们不满足于周朝天子分封的土地,不满足自身立国的现状,勇于开拓进取。

其三,楚国的先祖其实并不是南蛮,而是帝喾高辛时代的火神祝融。一直以来他们都在中原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到了殷商王朝末期,其势力突然衰微,以至于在那个改朝换代的年代,楚国的先祖没有赶上这一机遇。所以到了周朝立国,都没有挣到一席之地,直到周成王时期,看到楚国为了周王朝祭祀提供祭祀物品,才被封到了南边荆地得以立国。

写在最后:姓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后人能通过姓氏追根溯源,让自己有了立身的根基。也许在那段历史时期,锐意进取的楚国不断的消灭其他国家,来扩充自己的版图,也从另一方面让华夏的姓氏更加丰富。开疆拓土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华夏文明进步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精神一直传承着,不断的鼓舞后世人们一定要在祖宗的根基上不断的向前。这也许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最深的体会,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的重要精神之一。

0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