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甜味剂早已突破传统蔗糖的局限,悄然渗透进饮料、零食、调味品等各类食品。据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统计,全球超过6000种加工食品含有甜味剂成分。这些甜味物质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天然甜味剂(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
在超市货架上,消费者可以通过三个步骤破解甜味剂密码:首先查看配料表,天然甜味剂通常标注学名,而人工甜味剂常以E编码(如E951为阿斯巴甜)或化学名称出现;其次注意排列顺序,成分表按添加量降序排列,位置越靠前含量越高;最后核对营养标签,我国规定每100g/ml食品中甜味剂含量必须精确标注,如发现数值异常或标注不全可向监管部门举报。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工甜味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通常为每公斤体重数毫克(如阿斯巴甜为40mg/kg)。以60kg成人为例,每日饮用含600mg阿斯巴甜的饮料即达安全上限。值得注意的是,”无糖"标识不等于零添加,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每100g/ml含糖量≤0.5g即可标注无糖,但可能含有其他甜味剂。

图片来自百度
食品工程师建议消费者培养三个消费习惯:优先选择天然甜味剂产品、控制每日含甜味剂食品的摄入种类、警惕”零卡""无糖"的营销陷阱。当发现饮料后味发苦或食品甜度异常时,很可能遭遇了甜味剂混用超标的情况。保持理性和适度,才能真正享受科技带来的甜蜜福利。
原创:胖瘦食安圈
2025年:第0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