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视科考作弊的原因

饮君酒 2022-03-27 17:16:58
引言

在古代,科考如果作弊了,那么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古代的刑法在今天看来非常不人道,但是却可以看出古人对科考是极为重视的。那么古代考生在科考时,如果贿赂官员、冒名顶替和舞弊,那么将会面临怎样的刑法呢?

一、古代科考作弊的主要手段

考试存在作弊是一种规律,放在古代也不例外。在古代科举当中,也有常见的作弊手段。例如有的考生会把重点只是写在一个只有一寸大小的本子里,每个字只有一毫米左右,有的考生会将小抄藏在鞋里或者头发里带入考场。有的干脆把文字抄写在衣服上。还有一种是找人代替别人考试,这类人会发高价钱找有水平的人帮忙考试。这些作弊手段在古代都是很常见的,也因此被史书记载了下来。

有作弊,那么必然有防止作弊的相应措施。例如宋代为了防止代替别人考试的现象发生,推行了浮漂制度,会特点注明考生的姓名、长相、升高体型等特征。入考时考官会严格审查这些特征,一一核对考生的信息。在核对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不符合身份的人,一旦核实之后,会立刻取消该考生的考试资格。到了清朝之后,代替别人考试的惩罚加重,一旦发现,就会被斩首。

二、重视科举作弊的原因

古代的科举跟今天的高考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虽然说古代的科举考上之后,直接就可以当官了,理论上看跟现在的高考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以此人为古代的科举更像今天的考公,其实不然。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上看,古代的科举跟今天的高考其实是更相似的。在古代,科举当中发生过多次弊案。历朝历代的皇帝对科举都极为重视,所以也极其重视科举当中的弊案。在古代的科举当中,无论是小的一些疏失,又或者像冒名顶替这样的大案,都有可能受到严重的惩罚。例如在大清,一旦发现考生带了小抄进场,如果发生在考前,那么一般会受到杖责,最后宣布该考生终身禁止参加考试。一旦发现有人通过舞弊做了官,无论该官员的官职大小,一律算欺君之罪。其中问斩的大概率,一般都会涉及到家庭。

除了考生,如果考官或者其他官员敢私自干涉科举,那么也一样会受到重惩。在古代,因科举弊案不乏被凌迟、斩立决、全家抄家发配的官员。在古代,当主考官是一个很大的荣誉,手中也有巨大的权力。但是主考官往往也是极其谨慎小心的,如果出现任何的纰漏,那么惩罚则是非常重的。那么为何会受到重惩呢?原因主要是科举是古代唯一一条实现底层逆袭的,同时也只有通过这一条道路,统治者才能将天下的英才收归所有。

作为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基石之一,对于统治者来说,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破坏自己的统治基石。更何况那些因为一点钱就破坏基石的人,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对于古代社会来讲,统治集团就是用这种严酷的惩罚告诉所有人:科举是公平的。古代社会始终倡导: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只要好好读书考取了功名,你就能够完成阶层的逆袭。在古代人看来,考上功名的人,都是天子的门生,都被给予了天下苍生的厚望,都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科举考试不能丝毫弄虚作假,否则即将动摇的是真个王朝大厦。

结语

其实,古人在应对科举作弊方面有很多的智慧。例如宋朝的特征描述法,实际上跟现在的“人脸识别”本质上是一样的。科举考察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即使如此,也不应该成为作弊者的接口。古代科举被无数人见证,尤其是宋代之后,成为一个朝代的重大事项之一。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在防止作弊上出现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这说明了人们对科举作弊的零容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古今,考生都应该有考生的样子,应该有读书人的浩然之气,少一点旁门左道。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