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皮肤病:斑秃、毛囊虫皮炎、痤疮医案

从蓉谈健康 2025-04-26 14:40:45
马建国皮肤病诊治验案三则 作者/马建国 一、斑秃 任某,女,46岁,2005年4月3日初诊。 头皮部发生3处约5分硬币大圆形光滑皮损,境界明显,皮肤正常,毛囊口清楚,无明显症状8个月。 曾服胱胺酸、维生素B1、B6、谷维素、养血生发胶囊等多次,外用绿云生发酊及其它外搽药(不详)未愈。 查见其痛苦面容,面色少华,并述其发病前曾与同事发生纠纷,未与别人说清楚或发泄出来,从此经常思虑过度,失眠多梦,精神不振,唯恐治疗不愈,周身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脉弱。 诊断:斑秃。 辨证:思虑过度,心脾两虚。 治则:补益心脾,生发。 处方: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2g,黄芪15g,当归15g,白芍30g,炒枣仁12g,远志10g,木香5g,龙眼肉10g,红花10g,赤芍10g,大枣3枚,水煎服,日1剂。 外用:肉桂20g,红花12g,白酒200ml,浸泡1周后外搽,每日3次。 二诊:服药15剂后,精神振作,肢体有力,面色开始转润,晚间睡眠可,纳食增加,患处已见少数新发生出,上方去木香,白芍减为15g,续服12剂,外用药同上。 三诊:原有症状全部消失,脱发处已有新发明显生出,精神愉快,纳眠正常,停内服药物,续用外搽药酊10日后告愈。 按斑秃病变,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临床中观察,成人多在神经精神性创伤后发病,本例病前与同事之间发生纠纷,未能及时发泄出来为其主因,后常失虑过度,影响脾胃运化,便出现上述心脾两虚种种症状。 所以取归脾汤加减,以党参、白术、茯苓、黄芪补脾益气为主;炒枣仁、远志、龙眼肉、当归、白芍补心养血安神;木香理气健脾;红花、赤芍活血,具扩张毛细血管功效,并配合药酊外搽,诸药互用,收到较好疗效。 二、毛囊虫皮炎 陈某,女,49岁,2004年4月20日初诊。 双面颊部、鼻部、口周发生较多的粟粒大红色丘疹,痒3个月余。经两家医院按毛囊虫皮炎,予甲硝唑、维生素B6内服,外用新肤螨灵霜、硫黄霜等。 皮疹非但不消,相反刺激却逐渐增多,皮损更加潮红,并觉有灼热不适。现仍口苦口渴,面红,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毛囊虫皮炎。 辨证:胃火炽盛,循经上熏所发。 治则:清胃泻热消炎。 处方:生地30g,丹皮10g,黄连10g,知母12g,麦冬15g,天花粉12g,石膏12g,大黄10g(后入),竹叶6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地丁20g,水煎服,每日1剂。忌食腥辣之物,勿用热水洗搓。 二诊:服药5剂后,红色皮疹已消退一半,口渴症状明显减轻,二便已趋正常,舌质由红转淡红,余症俱轻。上方去大黄、竹叶,续服4剂后皮疹全消,诸症治愈。 按本例先用甲硝唑、新肤螨灵霜等内服外搽,却收效不显,皮损反而加重,审因辨证为胃火炽盛,熏蒸所发。 故取清胃散化裁,方以生地、丹皮、黄连、石膏、知母、麦冬、天花粉、石斛清胃热;大黄、竹叶导热下行;金银花、蒲公英、地丁消炎,因药症相符,而收全功。 三、痤疮 于某,女,20岁,2003年7月20日初诊。 颜面发生较多的高粱粒大小红色炎性丘疹,少数皮疹顶部附有脓疱,稍有痒痛8个月。其间经用新肤螨灵霜、粉刺一扫光、硫黄洗剂等外搽,内服利君沙、甲硝唑、维生素B6,获效不显。 查见除上述皮疹外,并有较多油性皮脂溢出。二便可,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 诊断:痤疮。 辨证:湿热蕴结化毒,聚于颜面肌肤,排泄不畅,呈现上述诸症。 治则:祛湿热,解毒消疮。 处方:白术12g,土茯苓15g,薏苡仁30g,黄芩10g,栀子10g,白鲜皮12g,地肤子10g,滑石10g,公英20g,地丁20g,忍冬藤30g,赤芍12g,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忌食腥辣油腻之物。 二诊:服药12剂后,炎性丘疹消退半数,油性皮脂明显减少,余症俱轻。方中白术、土茯苓减为10g、薏苡仁减为20g,续服12剂。 三诊:皮疹基本全消,皮肤变平,诸症治愈,仅留有暗红色色素沉着。 按本例经内服外用数种中西药物,皮疹消退较慢,辨属湿热蕴于颜面肌肤,而现红色炎性丘疹,湿热化毒则现脓疱。 治以白术、土茯苓、薏苡仁、黄芩、栀子渗湿清热;滑石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止痒;赤芍散结,公英、地丁、忍冬藤、连翘解毒消炎;诸药互用,使湿热清毒解,皮疹消退。
1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