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史称宋高宗。然而他即位后不久便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去哪儿安身立命?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安危,更直接影响到大宋的未来命运。赵构南逃被后人诟病的最多,原因何在?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靖康之变的背景。当时,北宋首都开封被金国攻陷,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赵构此时身处何地,什么样的处境?宋江、张邦昌、宗泽、李纲等人纷纷提出各自的建议,形成了“攻、守、逃”三种不同的路线选择。三巨头之一的宗泽,作为东京留守,主张收拾人心,整顿军备,恢复大宋河山。在他看来,赵构应该尽快回到开封,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激发百姓和官军的忠诚与斗志。
然而,李纲的考虑则相对实际一些。他认为当时大宋的兵力与财力已经不支,对抗女真人实为困兽之斗。他提出赵构应该灵活一点,可以先去试探着回到东京,打打气,看看局势如何,然后再撤到南方的南阳、洛阳或者长安,这样还能掌握一定的战主动权,不至于一上来就陷入被动。
而黄潜善却认为,赵构根本不适合留在河南北部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他们主张赵构应该迅速南迁,以保存力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观点显然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意图远离战火中心,狠心弃北保南。
赵构面临着艰难抉择。宗泽主战最为激烈,但无异于赌上大宋最后的命运,倘若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李纲的提议虽然稳健,但也存有极大风险;最终,屡次与李纲针锋相对的黄潜善占了上风,赵构决定以南逃作为首选策略。这一决定让赵构在后世饱受诟病,被认为是懦夫之举,甚至被冠以“完颜构”这等蔑称。
遗憾的是,李纲建议中的严峻现实并非空穴来风。宋军的无力状态在富平、黄天荡等战役中显露无遗。哪怕是宗泽激励士气重整旗鼓,依然无法摆脱女真人精兵凶猛的现状。赵构选择南迁,虽然有逃避之嫌,但也不得不说是对当时局势和力量对比清楚的认知。
赵构南逃后继续面对着佩戴各色镣铐的将士们的反攻提议。然而,前有损失惨重的富平之战,后有黄天荡一役,面对有限的资源和士气低落的军队,赵构依然坚持逃离巢穴,保全自身。这种决策再次引来了今日头条的恶骂和历史学家的激辩。
赵构对未来的南宋是什么态度的转变?战事上一边是节节败退的宋军,另一方面却有忠义无二的人物,如岳飞忠诚守护。赵构在和与战之间,如何在其位谋其政平衡内忧外患?赵构南逃,是抛弃中原还祖宅,还是不得不为之的务实选择?这件事或许无需再辩论,因为赵构最终在海上依然建立了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