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牛犇:妻子去世后,儿子把他送敬老院,如今89岁过的怎样

濮宝来报道 2024-12-16 01:18:10

在演艺圈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星始终散发着独特而持久的光芒,他就是牛犇。这位 “德艺双馨” 的艺术家,以其一生的坚守与奉献,为世人展现了何为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何为在平凡角色中铸就非凡成就。

童年磨难:孤苦伶仃中的生存挣扎

1935 年 9 月,牛犇降生于天津的一个普通农家。在那个家庭里,他是排行第六的孩子。他的父母,如同那个时代众多的农民一样,辛勤劳作却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命运的残酷之手,在他年幼时便无情地挥下。6 岁那年,父亲被白喉病这一恶魔侵袭,然而,贫困的家境使得他们无力购买救命的药物,父亲只能在病痛的折磨中离世。祸不单行,不久之后,母亲也因这接踵而至的打击,追随父亲而去,小小的牛犇瞬间沦为孤儿,被抛入了生活的无尽黑暗之中。

为了求得一线生机,刚刚到了上学年纪的牛犇,紧紧跟随着哥哥来到了北京。哥哥在北平中电三厂谋得了一份司机的工作,虽能勉强糊口,但工作的繁忙让他无暇悉心照料弟弟。常常是一整天都在外奔波,留下牛犇独自一人在大院里。年幼的牛犇,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穿梭于大街小巷,眼睛紧紧盯着地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价值的垃圾。冬日的寒风呼啸而过,他那单薄的身躯蜷缩在大院的墙角,瑟瑟发抖,仿佛一片随时可能被吹走的枯叶。就这样,他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熬过了五个春秋。随着年龄的增长,牛犇渐渐懂事,他深知自己不能一直成为哥哥的沉重负担。

演艺起步:机遇垂青与努力坚守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牛犇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机灵劲儿。他能说会道,很快便与中电三厂的演员们混得稔熟。在闲暇时光,他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在演员们之间穿梭,主动帮忙跑腿买东西,以此赚取些许零花钱,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

1945 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为牛犇开启了一扇通往演艺世界的大门。导演沈浮正在为孩童出演的影视作品《圣城记》寻觅主演,在大院里四处寻觅无果后,经谢添的大力推荐,牛犇那灵动的身影映入了沈浮的眼帘。导演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活力、历经生活磨砺而显得格外机灵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预感:他定能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年仅 10 岁的牛犇,虽未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表演训练,但他在镜头前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那自然而流畅的表演,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剧组里,他的努力与灵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每天的盒饭比其他演员多出一个馒头。对于从小饱受饥饿折磨的牛犇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馒头的恩赐,更是对他努力的肯定与鼓励。

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和善于与人相处的灵活处事方式,牛犇在演艺圈中逐渐站稳了脚跟。熟悉他的老一辈演员们,都对这个勤奋努力的孩子赞赏有加,纷纷向各个剧组举荐他。于是,在随后的短短几年间,牛犇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如《清宫秘史》《火葬》《龙须沟》《山间铃响马帮来》《沙漠里的战斗》《海魂》等等。无论角色大小,他都一视同仁,从不用替身,从不摆明星架子,每一个角色都用心去雕琢,用灵魂去演绎,仿佛他与角色融为一体,将角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爱情降临:乒乓邂逅与深情相伴

时光匆匆流逝,1959 年,24 岁的牛犇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一段缘分 —— 爱情。牛犇的妻子王慧玲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而牛犇在戏外之余,也常常前往文化馆练习乒乓球技术。他们虽多次在文化馆碰面,却一直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

有一次,牛犇在文化馆练球直至深夜,整个馆场空荡荡的,只剩下他和王慧玲两人。王慧玲看着旁边专注练球的牛犇,鼓起勇气大声说道:“你能和我一起练球吗?我的队友都回去了。” 牛犇听到女生的声音,并没有丝毫的羞涩与拘谨,他放下手中的球拍,径直走向乒乓球台。两人站在球台两端,眼神中透露出对乒乓球的热爱与对挑战的期待。

他们开始切磋球技,每一个球都饱含着他们的专注与执着。尽管都是业余爱好,但他们在球场上却都有着不服输的精神。球在球台上快速地来回跳动,仿佛是他们心跳的节奏。一个球打过去,被对方巧妙地回击,然后又迅速地反击回来,就这样,他们你来我往,激战了百余个回合,却始终难分高下。直到晚上 9 点,夜幕深沉,他们才带着些许遗憾与期待,悻悻离去,并相约次日再战。

在这一次次的切磋与交流中,两颗心逐渐靠近,一种微妙的情愫在他们心间悄然滋生。渐渐地,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不久之后,便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为了令人羡慕的一对夫妻。然而,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王慧玲家境不错,而牛犇只是一名演员,工资并不高,生活条件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牛犇看着妻子,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妻子过上好的生活。”

但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特殊时代的来临,让牛犇的收入锐减,甚至不得不去参加劳动以维持家庭的生计。王慧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抱怨生活的困苦,而是默默地在家中支持着丈夫牛犇,用自己的温柔与坚韧,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令人惊讶的是,儿子们的姓氏并非牛。大儿子姓张,这是因为牛犇的原名叫张学景;而二儿子则随母姓王。在那个传统观念浓厚的时代,二儿子随母姓无疑承受了诸多流言蜚语,但这也足以见得牛犇对妻子王慧玲那深沉而浓烈的爱意。

演艺辉煌:黄金时期的经典铸就

随着特殊时代的过去,20 世纪 80 年代,牛犇的演艺事业迎来了灿烂的黄金期。他如同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再次踏上影视创作的战场,火力全开。他先后参演了《405 谋杀案》《牧马人》《泉水叮咚》《邮缘》《男女有别》等一系列影视作品。在每一部作品中,他都以其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所饰演的角色,无论是《圣城记》中的村童 “小女子”,那纯真无邪又透着生活沧桑的眼神;还是《牧马人》中的 “郭谝子”,那幽默风趣又饱含人生智慧的形象;亦或是《高中锋,矮教练》中的 “矮教练”,那独特的身形与坚韧不拔的性格,都成为了影视史上的经典形象,让观众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铭记。

在拍摄这些作品的过程中,牛犇始终保持着对表演的敬畏之心。他深入研究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生活背景和内心世界,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之中。在片场,他总是最早到达,最晚离开,反复琢磨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他与导演、其他演员密切配合,共同打造出一部部经典之作。他的名字,也在这个时期成为了高品质影视作品的代名词,他成为了演艺圈中备受尊敬的 “小角色、大作为” 的代表人物。

爱心善举:默默奉献与心怀大爱

事业的蒸蒸日上,使得牛犇的家境逐渐好转,经济基础也日益稳固。然而,他和妻子王慧玲并没有被物质的诱惑所迷惑,他们的心中有着更为崇高的追求。夫妻二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家中的存款用来资助贫困学子。他们深知教育的力量,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为那些有梦想却因贫困而受阻的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

而妻子王慧玲,尽管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但她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继续住在那不足 60 平米的房子里。她的生活依旧拮据,却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她看着那些因他们的资助而能够继续学业的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满足。牛犇也常常心怀愧疚,觉得自己辜负了妻子。他一直梦想着在年老之后,能够好好地照顾妻子,让她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以弥补这些年来她的付出与牺牲。

晚年悲痛:丧偶之痛与生活转变

然而,命运却再次给了牛犇沉重的一击。2019 年,与他相伴六十多年的妻子王慧玲,不幸因病逝世。那一刻,牛犇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他独自待在家中,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妻子的气息。他看到妻子曾经用过的信物,那些熟悉的物件,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曾经的美好时光。牛犇的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他的身体微微颤抖,心中满是悲痛与思念。他回想起与妻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艰难岁月里的相互扶持,那些幸福时光中的欢声笑语,如今都已成为了过去,只剩下他独自一人在这空荡荡的世界里。在那段至暗的时刻,牛犇甚至产生了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他觉得没有了妻子,生活仿佛失去了意义。

此时的儿子们,已经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他们深知父母之间那深厚的感情,也生怕父亲因过度悲痛而做出傻事。他们试图将父亲接到身边生活,以便能够更好地照顾他。但牛犇却委婉地拒绝了,他说:“你们都有事业,我也有事业,我更舍不得离开你母亲生活过的城市。” 这句话,饱含着他对妻子王慧玲无尽的思念与不舍。他无法想象离开这个充满他们回忆的城市,他的灵魂将何处安放。

儿子们见父亲如此执着,心中依然放心不下。于是,他们联系了一家敬老院,希望能够为父亲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让专人负责照顾父亲的起居生活。牛犇看着儿子们如此用心,心中虽有无奈,但也明白儿子们的良苦用心,只能默默接受。值得庆幸的是,他所住的敬老院并非普通的敬老院,这里不仅费用高昂,还提供 24 小时的护理专人服务,这让儿子们也稍感安心。

当下时光:荣誉加身与心灵慰藉

2024 年,89 岁高龄的牛犇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这一荣誉,是对他一生奉献与坚守的高度认可。他用自己的一生,在演艺事业上兢兢业业,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在家庭生活中,与妻子相濡以沫,共同经历风雨;在社会责任方面,心怀大爱,默默资助贫困学子。他的一生,如同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今的牛犇,虽已到了耄耋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他偶尔还会客串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他站在镜头前的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他的眼神依然坚定,演技依然精湛,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反而更增添了他的独特魅力。而在闲暇之余,他总会回到曾经与妻子居住的房子里。他轻轻推开那扇熟悉的门,屋内的一切都如往昔般安静。他缓缓走到摆放妻子信物的地方,拿起那些物件,仔细端详,眼神中满是温柔与思念。他坐在那张曾经与妻子一起坐过的椅子上,闭上眼睛,任由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与妻子共度的幸福时光,成为了他心灵最深处的慰藉,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最后旅程。我们怀着崇敬与祝福的心,愿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身体安康,在回忆的温暖中度过平静而美好的时光。

来源:小强说娱

0 阅读:13

濮宝来报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