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问题日益普遍。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错误的睡眠方式正像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慢慢损害肝脏健康。肝脏作为人体“化工厂”,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等重要任务,而良好睡眠是维持肝脏正常运转的关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3种睡眠方式会伤害肝脏。
1.熬夜通宵
熬夜通宵在现代年轻人中屡见不鲜,无论是为了追剧、打游戏,还是加班工作,都会让肝脏“很受伤”。从中医角度讲,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经当令时段,此时肝脏开始进行自我修复与排毒。若这期间未能进入深度睡眠,肝脏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毒素就会在体内堆积。
长期熬夜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肝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肝功能异常。研究表明,长期熬夜人群患脂肪肝、肝炎的几率比正常作息人群高出30%。熬夜还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干扰肝脏正常代谢。
2.睡眠不足
除了熬夜通宵,睡眠不足同样危害肝脏健康。成年人每天需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若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肝脏的自我修复,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肝脏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袭。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一项针对上班族的调查显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群,患脂肪肝的风险是正常睡眠人群的2.5倍。此外,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应激反应增强,促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加重肝脏负担。
3.饭后立刻入睡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少人白天钟情 “倒头就睡”,尤其很多中老年人饭后立马入睡。但这习惯,正悄悄伤害肝脏。饭后,血液大量流向消化系统。若此时入睡,血流动力学失衡,肝脏短时间缺血,脂肪代谢能力下降,脂肪易在肝细胞堆积。数据显示,饭后立即午睡者,脂肪肝发病率比晚午睡或不午休者高出 14%。长此以往,肝脏就会被脂肪侵蚀。还有人习惯半夜吃宵夜后直接入睡,还常搭配油炸食物、小酌几杯。这看似是饮食习惯问题,实则和睡眠方式紧密相关。进食后直接入睡,肝脏代谢负担剧增。睡眠时人体代谢减缓,脂肪更易在肝脏囤积。不出半年,脂肪肝、转氨酶升高、轻度肝纤维化等肝脏问题可能就会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