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段锦介绍
八段锦是我国古代的导引术,因其健身效果显著,且易行而安全,故千余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瑰宝。八段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先唐文献中已发现八段锦部分术式的印记;唐宋之交,八段锦作为一个成形功法开始流传于世;元明时期,八段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诸多文献中多有记载和介绍;进入21世纪,在传统八段锦的基础上,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编创推出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海内外得到广泛传播。 目前所有的健身养生功法中,例五禽戏(据说是华佗研发的)、易经筋(据说达摩研发的)、六字诀(据说是孙思邈研发的)、马王堆导引术等等,以前都是皇庭贵族习练的,与其它单项运动有本质的区别....。
以八段锦为首,它以其独特的身心锻炼方式、丰厚的文化内涵、易学易练的操作形式和多元的健身效果,成为一项古老而时尚的健身养生运动,吸引诸多人群,包括众多年轻人的竞相学练,在促进身心健康、感悟传统文化、优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融意、气、形于一体,一招一式中既充分体现质朴端庄、动静相兼、舒展柔和、圆活连贯的八段锦之美,也将腰脊为枢、牵张筋膜、畅通经络、协同脏腑的八段锦之理蕴含其中。
然而,随着八段锦的持续“爆款”走红,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希望学练八段锦,而网上又冒出各式各样的八段锦套路(属表演...),让群众一时难以判别学练,如果不学到核心要领,不光得不到拉动筋络、激发穴位的功效,反而适得其反。
有鉴于此,市八段锦健身运动协会为了,传播国家体育总局标准版八段锦核心功法要领、助力我市居民提升免疫力,特举办公益培训交流活动。
文武医道-
二、八段锦功效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是胃气不降,三焦气机不顺的表现。如果长时间脏腑不舒,心肺之气不足,人就会开始疲劳。这时,人体就出现自救的动作——伸懒腰。就是从伸懒腰这个动作的机理而来。它可有效梳理人体的三焦,顺畅全身的气血,加快各个脏腑的运化,减轻疲劳,补心肺之气不足。
第二式 左右开弓似射雕
这一招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做出来的招式就像拉弓一样。很多家人都会发现做这个第二式时,食指立起来会觉得很酸,这是为什么呢?中医经络里讲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指端交接,做这个姿势可以锻炼我们的肺和大肠。还调理什么?调理我们的心和肺,可以也预防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和肺部的疾患,改善胸椎、颈部的血液循环。
八段锦的第一式可以补肺气不足,而这一招,可以强心肺。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既可以活动肩、肘、腕、掌,也可以活动心脏,上下用力牵拉,能使肌肉、经络、内脏器官受到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受到牵拉。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防治胃肠病。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这一式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它为啥不说五劳七伤往后看呢?看,是什么意境呢?你看这满园的春色,看的时候,满眼都是景;那么“瞧”呢?我掂起脚尖儿,拉长了脖子,好不容易才瞧到一行小字儿。瞧,要比看,费劲得多。所以这一式在往后瞧的时候,眼睛、颈项、手臂都处于一种牵拉状态,从外面看起来很安逸,但是内劲鼓荡。这一式有三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刺激大椎穴,颈后第七颈椎处,用手一摸呢,最高的那一点。大椎穴,有平秘阴阳的作用,阴阳那点事都管。
第二个作用,刺激膏肓,膏肓这个穴位就在肩胛骨缝里面的,病入膏肓,神医难救,说的就是这儿。膏肓穴很隐蔽,针灸药难入。中医在艾灸膏肓穴的时候,人那得团成一团,低头,两臂往前抱,圆背,膏肓穴才可以露出来。中医典籍中记载了,运动膏肓,除一身之疾。怎么运动呢?就是靠这种一开一合,松紧刺激的劲儿。
第三个作用,刺激手臂上巡行的经络。手臂前面三阴经,后面手三阳经,做五劳七伤时,靠的是旋臂,用旋转的劲来刺激牵拉经络。看着简单的动作,是不是大有学问?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这个名称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呢?不过这个摇头摆尾可不是随便晃两下,可是有要求的。以头项引路,带动身体左右摆动。头和颈椎要保持在一条线上摆动,心火这个词虽然很抽象,但大家似乎总能感受到,像我们常说的,心里好像有一团火在烧。那中医上是怎么解释的呢?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
该式动作两脚下蹲,摇动尾闾,可刺激督脉等,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舒经泄热的目的,有助于去除心火,强项、正脊、调形、强壮腰腿、锻炼劲力。
动作要点:马步下蹲,要收髋敛臀,上体中正,摇转时,脖颈与尾闾对拉伸长,速度因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顾名词义,这一式是强腰壮肾的,是久坐,腰肌劳损,肾虚一族的好方法。人最纠结的是,想健身,没时间,没场地,不是愿意懒,而是很多时候被变懒,眼巴巴的把身体耗空。今天要介绍的攀足固肾腰,可以拳打卧牛之地。
这个动作为什么能够对腰肌劳损,对肾虚一族有帮助呢?腰肌劳损时,劳损的腰肌纤维很像好久没有梳理的头发,凌乱,脆弱,粘连。不通则痛,做俯身攀足时就像梳头发一样,慢慢的拉长起来,对腰肌纤维进行了分离,拉伸,畅通,使肌纤维变得柔韧,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腰为肾府,腰是肾的家,这宝贝肾很挑剔,它喜欢温暖干净的房子,才能好好干活。俯身攀足的时候,通过缓慢的前屈,拉伸,可以刺激脊柱,督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位。有句老话说得好啊,腰背委中求,说的就是这些个要穴。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这一式,重在攒拳和怒目。攒拳目的是为了握固,即五指用力分开,大拇指抵无名指指根,从小指到食指依次握固,劲拳。“怒目”即睁大眼睛,同时,目视攒拳“握固”过程。“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泻,从而达到增加气力的目的。
握固是中国传统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魄,收摄精气。主要作用的人体系统是肝经和肾经系统。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的人,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可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来滋阴降火(虚火)。
所以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有帮助。其次,一头乌黑亮泽的头发表明他(她)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肾,有利于乌须黑发。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这一式是外示安逸,表面看起来非常简单,提起脚跟,落下颠足,一起一落,周而复始,不费什么力,但内劲鼓荡,做20次左右就能微微发热的功夫。
这练功夫,不怕动作难,就怕动作简单;不怕动作快,就怕动作慢。越简单,越慢,就越吃功夫。因为这个时候练的,不只是外在筋骨皮肉,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气息和脏腑。站不稳咋办?想头顶百会,想着百会上领一根丝线,轻轻拽起,脚下自然生根。还站不稳怎么办?扶着桌子吧。提踵而立的平衡,最能反映出你全身的综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