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早起床,走在武汉的大街上,你会看到一种特殊的景象:天刚蒙蒙亮,武汉三镇的面馆就已经开始热闹了。
锅炉前热气腾腾,时不时有人走到前面来一句“老板,来一碗热干面,多把点豆角啊!”这就是武汉的“过早”。“过早”文化在武汉早已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当地人不说“吃早餐”,而说“过早”。
这个词,直接又带有口味,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武汉人对早餐的重视。
热干面,武汉“过早”的代表之一,曾经只需要2块钱一碗。
如今,价格涨到了5块,但依然是不少人心中的至爱。
热干面的原料是碱水面,加上一大勺芝麻酱,两小勺酸豆角,搅拌均匀后,香味四溢。
而且酸豆角不仅仅是调味,同时也是平衡碱性面的关键。
记得初到武汉,我并不喜欢这面味道,但时间久了,这股香气和浓郁的味道竟然成了记忆中的美好,离开武汉后,每想到热干面,总是忍不住网购一些。
虽然没法完全重现原来的味道,但也足够解馋。
除了热干面,夏天还要来一杯冰镇绿豆沙或孝感米酒,这才是完美的一顿“过早”。
武汉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错过了这一顿过早,也正是这种过早文化,造就了武汉在全国早餐界的至尊地位。
丰富多样的早餐选择在武汉,光是“过早”可选择的种类就数不胜数。
三鲜豆皮、煎包、面窝、欢喜坨、汤面、空心粉、襄阳牛肉面、襄阳豆腐面……数十种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
每一样都带着武汉独有的风味。
我特别喜欢三鲜豆皮。
这是一种用糯米和豆皮一起制作的美食,馅料中有鲜肉、鲜蛋和鲜菇,偶尔还会加点豆干,吃起来香糯可口。
这个美食甚至得到了周总理的表扬。
多年前在武汉,一份三块钱,份量足够一顿饱,现在听说也不过八块左右,依然亲民。
每次吃完三鲜豆皮,再来一份面窝或者欢喜坨,满足感立马加倍。
面窝,金黄酥脆,热腾腾的香气传达到鼻尖。
欢喜坨是用糯米粉做的小点心,外脆里糯,口感奇妙。
即使只是1元一份,也能让人吃得心满意足。
汤面和空心粉也是武汉人喜欢的早餐之一。
汤面,通常5块一碗,有的店为了招揽顾客,甚至还会免费送一个鸡蛋。
这些早餐,无论是热量还是口味,都无可挑剔,满足人们一天的能量需求。
早餐价格的亲民优势相较于其他城市,武汉的早餐价格总是平民化的。
不论是热干面,还是三鲜豆皮,亦或是面窝、汤面,价格都非常实惠。
在武汉,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都能轻松享用这些美味。
正是这种亲民的价格,让武汉的“过早”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北京有名的满汉全席价格高不可攀,广州的早茶精致无比,但也是价格不菲。
而武汉的早餐,无论是热干面、豆皮还是空心粉,价格都是平民化的,每个人都吃得起。
武汉的这种平民化不仅仅是价格上的,还有心态上的。
大家挤在一块,站着吃,走着吃,没有过多的讲究,更多的是享受当下的美味。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无比的亲切与满足。
码头文化孕育的美味武汉为什么能成为“早餐之都”?
这与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武汉就是一个重要的码头城市。
唐代,李白在此写下“万舸此中来,连帆下扬州”,描绘了船只密集的繁荣景象。
到了明代,汉口更是成为了一个更大的码头。
码头城市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架船、拉纤、卸货、拉车的工人,他们需要的是快捷、廉价且能提供高热量的食物。
于是,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等美食便应运而生。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更因其独特的风味流传开来。
繁忙的码头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物流,使得美食原料丰富,价格低廉。
商业城市的竞争,让商贩们推陈出新,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早餐文化。
武汉的美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餐饮需求,成为一种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
任何一种美食,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留存下来并广受欢迎,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比如重庆火锅,最初也是码头工人们的食物,物美价廉。
而武汉的过早,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简单而不失美味。
像武汉这样的商业城市,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美食,这些美食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如今,千百年前的美味依然在持续发扬光大,成为武汉的一张美食名片。
武汉的“过早”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城市文化。
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也见证了汉口这个繁忙码头城市的历史变迁。
这里的每一碗热干面,每一份三鲜豆皮,都不仅仅是食物,它们讲述着武汉的故事,表达着武汉人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不断变迁的时代,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比如那份对美食的热爱和执着。
无论你是本地人,还是过客,来到武汉,体验一把“过早”,吃一碗热干面,你会明白,为什么只有武汉能称为“早餐之都”。
每一口美食,都藏着城市的记忆,也许下次你走在武汉的大街上,会记得,这里不仅有黄鹤楼和长江大桥,还有那让人难以忘怀的早餐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