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疾病,它悄无声息地来袭,却能瞬间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那就是脑卒中,俗称“中风”。脑卒中不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而且其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使得这一话题更加引人关注。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是指由于大脑内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因血栓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一类急性脑血管事件。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病例约85%,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卒中:约占15%,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当血压急剧升高时,脆弱的小动脉壁破裂出血进入脑实质内。
流行病学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1700万例,其中近600万人因此死亡。在中国,脑卒中已成为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该病。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未能幸免于难。
脑卒中:症状多样,不容忽视脑卒中发生时,大脑控制的身体部位会受到影响,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这些症状多样且复杂,取决于脑组织受损的部位和范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卒中症状:
1. 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一侧面部、手脚麻木,有时伴有舌麻、唇麻。
2. 行走不稳:感觉头部眩晕,尤其是后循环中风时更为明显。
3. 视觉障碍:视物模糊、黑朦、偏盲、复视,双眼突然看不清物体。
4. 言语不清:说话困难,流口水,口角歪斜,甚至完全失语。
5. 意识障碍:短暂意识丧失,个性或智力突然变化,严重时陷入昏迷。
6. 头痛与恶心:与平时不同的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7. 全身乏力:肢体软弱无力,全身明显感到疲惫。
值得注意的是,脑卒中的症状往往突然发作,进展迅速。因此,快速识别并立即就医至关重要。
危险因素:生活中的隐形“雷区”脑卒中并非无因之果,其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了解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1.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2. 高血脂: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加3.6倍,血糖异常加速脑血管病的发展。
4. 不良生活习惯:高盐、高糖、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等。
5. 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加班、熬夜,压力大等,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紧急救治:时间就是生命脑卒中发生后,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增加脑组织的损伤。因此,快速识别并立即就医至关重要。BE FAST原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识别方法:
Balance(平衡):突然出现单侧或双侧眼睛视物困难、黑矇等。
Face(脸):面部突然出现嘴角歪斜,鼻唇沟消失等。
Arm(胳膊):一侧肢体突然无力、麻木,抬起困难。
Speech(说话):突然言语不清,或是听不懂别人讲的话。
Time(时间):出现上述症状时,尤其是三高患者等危险人群,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
记住,脑梗死的黄金急救时间是4.5小时,及时溶栓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脑组织损伤。在等待救护车期间,不要随意给患者喂药、食物或水,让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
康复治疗:重拾生活色彩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个方面。
1. 药物治疗: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等,用于分解凝血块、预防复发。
2. 手术治疗:动脉溶栓、机械取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术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进行治疗。
3. 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语言能力和调整心态。
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康复计划,许多脑卒中患者能够重拾生活的色彩,重新融入社会。
预防胜于治疗预防脑卒中,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 适量运动: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素质。
3. 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此外,对于已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还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积极控制病情。
脑卒中就像一颗隐藏在我们体内的炸弹,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应对方法,就能够有效降低其爆炸的可能性。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关注自身健康,重视每一次体检结果,积极改善不良习惯,就能为自己构筑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