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烟,不少人的脸色都会为之一变。
大烟俗称黑疙瘩,不但价格昂贵,还会残害吸食者的身体,使其皮肤溃烂,意志消沉。

在旧时代,那些大烟鬼为了买大烟,不惜变卖家产,贩卖妻儿。
大烟换娇美新娘,家庭支离破碎20世纪40年代,湖北宜昌的街道上,一个满头白发,脸上布满皱纹,眼睛浑浊,满口黄牙的老人正瘫在地上乞讨。但他即使已经很多天没吃过一顿饱饭,却依旧紧抱着手里的那根大烟杆。
对于这位匍匐在地上乞讨的老人,路人大多嗤之以鼻,无人愿对这个烟鬼施舍半分。
这个烟鬼名叫陈祖德,虽然看起来老态龙钟,但他实际不过40岁。

陈家富甲一方,陈祖德是陈家的第三代子孙,还是唯一的单传血脉,是个名副其实的阔家小少爷。他从小便是锦衣玉食,家人对他的要求无所不应。
那么为何富甲一方的小少爷,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对此很多人都说,这是陈家的报应。
国难当头,陈家人不但不想着做出点什么贡献,反而还通过贩卖鸦片暴富。
家人唯利是图的样子,让陈祖德从小就养成了骄横跋扈的脾气。小时与人打架时,陈祖德竟还把人打死了。

家中太爷见此,便主张要给陈祖德娶媳妇,以此来管束他的性子。
在媒婆的说和下,陈家用了十担烟土去给镇上最漂亮的姑娘李秀娘下聘礼。这十担烟土相当于1000斤的大烟,这在当时是一笔难以估量的巨大财产。
但没想到这貌美如花的媳妇娶进门后,陈祖德还是死性不改,时常偷家里的钱,在外面鬼混赌博。即便陈家有丰厚的财力,也不经这个败家子败坏。
无奈之下,李秀娘便听从了长辈的意见,准备用家里贩卖的东西来勾引住他的魂,也就是——鸦片。
李秀娘希望用鸦片来勾住自己丈夫的身心,让他依附在家中,好好和自己过日子。陈祖德在抽了鸦片之后,的确是安分了不少,但可惜好景不长。

随着家中长辈相继离世,陈家逐渐落败。正所谓墙倒众人推,一时间,各路债主都前来索取钱财。没有任何营生的陈祖德只能变卖家财,用地契抵押。
为了生存,夫妇二人开了一家门面做生意,虽赚的不多,但也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这样的日子,对于夫妻二人来说也还是好的,只是陈祖德的毒瘾依然折磨着他。
然而在不久之后,店来的一个客人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此人正是之前陈家的下人,他来此是为了鼓动陈家夫妇继续做大烟生意,并暗暗指出,如果有美色的诱惑,这门生意会更加好做。
陈祖德在花言巧语的诱惑下,便继续做起了祖上的大烟生意。而他那貌美的妻子李秀娘,也因此沦落成为了一个工具人,日日与毒品和皮条客打着交道。

与虎谋皮,稍微不慎就会落入虎口。很明显,陈祖德这种没有什么经营头脑的人,根本就无法在其中立足。没多久就倾家荡产,流落街头。
艺人名伶吸食上瘾在旧时代,因为娱乐设施有限,听戏是当时消遣的一种重要方式。上至皇帝下到农夫,无一不喜欢听戏。
有一位唱戏的人叫谭鑫培。谭鑫培戏曲造诣颇深,很得慈禧太后的喜爱。因此,他在京剧中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吸大烟吸上了瘾。
一次宫内邀请谭鑫培去唱戏,可谭鑫培却始终不见踪影。事后才知道,谭鑫培喜食鸦片,一日不吸,便如毒蚁上身,而宫内恰恰禁止吸食鸦片。如此一来,谭鑫培便拒绝去宫中唱戏。

可偏偏慈禧却非常喜欢谭鑫培唱的戏,无奈之下,只好准许他在宫内吸食鸦片,甚至派专人帮他装烟袋。
而这一默许的举动,使京剧圈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谭鑫培。他们认为,正是因为谭鑫培吸食鸦片,所以才会唱戏唱的那么好。
这无疑是荒唐至极的。
聊斋志异中的大烟人聊斋志异中也有不少关于对鸦片的记载,鬼神传说之中也充满了对毒品的讽刺。
故事开篇,有一人名叫徐若玉,祖籍山东人。前去京城办事,途中夜宿在一家旅馆。此人正打算吸食一口鸦片以解白日车马劳顿。然而,奇怪的是这刚点上的烟枪,却吸不出烟来。这可还了得?

随后,徐若玉便对空中询问道:来者何人?
原来吸食他鸦片的人,正是一个姓马的小鬼。生前也是著名的大烟鬼,科考当日竟因抽大烟而误了时辰,错过了考试。由于不敢回家,便浪迹四方,平日里常因偷摸拐骗被人打骂。
一日,马氏因为大烟瘾又犯了,便在荒凉之处一睡不起,葬身荒野。到了阴间之后,便又打算参加阴间举办的人才考试。
而今日恰巧路过此旅店门前,闻到烟味,便又忍不住前来抽上两口。
眼见着考试时间马上就到了,徐若玉便催促姓马的小鬼快快离去。谁知 他却久久不愿离去,依然沉浸于老徐的那口大烟。

就在这时,一阵疾风吹过,门外又闯进一个牛头厉鬼。牛头大声说道:“姓马之人,我此次前来是奉阎王旨意,搜查考试不到之者,前去问斩。”
说罢还补充道:“阎王特意下旨交代,若有患病,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者可免罪,唯独吸烟、赌博、嫖娼这三种人罪无可恕!”
眼见着牛头厉鬼就要取马氏之人的性命,姓马的人便一溜而逃。
徐若玉问道:“姓马的小鬼已逃,这可如何是好?”
牛头回答道:“有大烟的地方就有他,抓到此鬼并不困难!”

简短的聊斋故事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大烟鬼们即便是进了阴曹地府,却还不忘抽上两口!
毒品发展史中国人曾被外国列强起过侮辱性称号,叫东亚病夫。而这根源则是国人体质太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那会儿毒品盛行,青壮年人都已经被大烟蚕食了身体,自然就如同病人似的。
罂粟是大烟的原材料,它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而是阿拉伯、印度等地。自唐朝开始,阿拉伯人就将它作为一种贡品传入中国,而罂粟一开始也仅仅是被当做麻醉药使用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罂粟其他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挖掘。直到明朝中后期,官场腐败,职位冗杂,大多数的官员贪图享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快感。
罂粟可以使人产生幻觉,所以很快便被人们广泛发掘与传播。当时万历皇帝,也抽食鸦片上瘾,压根没有心思管理朝政。
吸食鸦片的风气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当时的社会,上至皇新贵族,下至小老百姓,都开始尝试这种新鲜事物。随着清朝国力衰退,越来越多的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
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侵略者发现了重大商机。
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售大量廉价鸦片,因为价格远比国内便宜,这使得吸食鸦片的中国人数越来越多。

不久,清朝大量的真金白银迅速流失。人民的精神也萎靡不振,大街上行人那浑浊的双眼就像是当时的社会,萧条且又无力。
眼见着国情日渐下滑,道光皇帝命令林则徐前去查禁鸦片,整顿国情。
雷厉风行的林则徐一赶到广州,便开始治理当时的鸦片,他命令外商将售卖的鸦片统一上交。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数百名观众在一旁围观。
这次禁烟运动在民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物质的危害,鸦片也在人们的心中敲响了警钟。
但好景不长,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国内鸦片的数量,依旧是日益渐增。在压抑的中国近代史上,鸦片的阴霾一直笼罩在土地上空。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鸦片的打击力度也仅仅存在于表面。相反,很多地方军阀为了巩固权利,牟取金钱,甚至还在背地里鼓励种植鸦片。
事态的转机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鸦片的打击力度日益增大。中共中央于1950年向全国下达了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
这个文件一经发布,便引来强烈反响,它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在国内禁毒的强烈决心。一个被毒品压榨了数百年的国家,终于要开始反抗了。

禁毒运动开展以来,种植者不许再种罂粟,吸毒者进入戒毒所,贩毒者则实施法律制裁。
直到1952年,历时三年的全国性禁毒运动完美收官,中国的毒品管制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世界禁毒会也对中国相关政策给予了肯定。
打击毒品,致敬缉毒警吸食鸦片对人们的伤害可见一斑,直到现代依然有毒贩藐视法律贩卖毒品,从中牟取暴利。
毒贩们越来越狡猾,他们将毒品做成糖果模样,甚至是亮闪闪的贴纸,诱引了很多懵懂无知的受害者走上一条不归路。

如今安宁的生活中,少不了缉毒警察的无私奉献。
缉毒警,又被尊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确实,他们就像是伟大的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完成自己的作品,那就是禁毒。
他们与一群亡命之徒打交道,他们将性命悬挂在刀尖上。他们费尽心思去掩盖自己的身份与行踪,他们不能暴露自己的工作行动,更不敢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因为这可能会给自己的家人带上血光之灾。
还记得很多年前的那个新闻吗,一名巡逻的缉毒警察,在大街上偶然碰见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喊了声爸爸,结果,隔天一家人惨遭毒贩杀害。

更有许多警察,在毒枭的身边潜伏,与狼为伍,与虎谋皮,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
如今国民精神的增强,正是因为有这些正义的人守护着我们,使得我们远离毒品的侵害。
小结一个被毒品残害了数百年的国家应当以史为鉴。
一颗毒品十行泪,百年人生一朝毁!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缉毒日。让我们缅怀历史,记住这血泪的教训,远离毒品,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