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进骨灰盒有些人经常拿张爱玲最后默默无闻的死去来嘲讽和挖苦她,我就觉得很奇怪,难道你死后被装模作样的风光大葬,莫非你自己知道不成?人死如灯灭,人是活在他人心里的,而不是用于表演的。回顾张爱玲的一生,除了感情生活不如意,其余都是可圈可点的,她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对人性的把握和洞察力几乎无与伦比,她所有的预测几乎都是对的,放在三国时期就是贾诩那样的人了。在1950年,文联举办了一场交流大会,整个会场显得庄严而隆重,到会者人人一身列宁装、中山装,这让旗袍配高跟鞋的张爱玲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些人开始以穿旗袍、高跟鞋为由向张爱玲发难,说她不合群。回到家中,张爱玲火急火燎地找到自己姑姑,要她同自己一起“走”,她说:事情要向坏的方向发展了,这类小事都拿出来批判……将来还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但她姑姑不肯,无奈之下,只能告诫她:你不跟我走也行,但当有人批判我的时候,你不准出来辩解,要跟着批判。我如若侥幸走脱,你不准尝试同我联系,除非我同你联系。我如若不联系你,并不是我心中没有你,而是为了你好。今天的谈话,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张爱玲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堪称慧眼。1952年,张爱玲终于找到了机会离开了。在《对照记》里,张爱玲描述了她1952年前往香港的过程,当时她穿着一件素净的花布旗袍,到上海派出所换领护照,警察一听说要去香港,立刻沉下脸来,仿佛案情严重,就待调查定罪了。幸而调查得不很彻底,没知道我写作为生,不然也许没这么容易放行。一旦批准出境,它们马上和颜悦色起来,因为已经是外人了,地位仅次于国际友人。像年底送灶一样,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代为宣扬政府待人民的亲切体贴。担心夜长梦多,张爱玲只告诉了朝夕相处的姑姑。申请被批准后,张爱玲提着简单的行装离开了上海,连小说手稿都没敢带。临走前,她预感未来难测,为避免连累姑姑,她与姑姑相约:以后隔绝往来,不打电话、不通信,二人就从此决别,再无相见。她在罗湖桥过关时,桥头有一群挑夫守候着。过了桥就是出境了,但是她雇的那个挑夫显然还认为不够安全,忽然撒腿飞奔起来,吓了她一大跳,也只好跟着跑,紧追不舍。挑夫是个老头子,竟然一手提着两只箱子,一手携着扁担,狂奔穿过一大片野地,半秃的绿茵起伏,露出香港的干红土来,一直跑到小坡上两棵大树下,方放下箱子说:“好了!到这里就不要紧了。”有惊无险,她终于顺利入境了香港。1955年,张爱玲觉得香港还不安全,要去美国,然后很多人觉得她是异想天开生,香港怎么可能不安全呢?但她不听,坚持要去美国。结果十二年的1967年(发生了什么大家可以搜),在香港的钱穆“连夜跑路到台北。 到美国以后,为了挣钱,她经常到台湾工作,在台湾掀起“张爱玲热”,她也挣得盆满钵满,很多人就劝她留在台湾定居,免得台美之间两边跑了,太不方便了,可是张爱玲不听。结果后面台湾“白色恐怖”,很多文人因为乱说话坐了牢,虽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也免不了失去自由,可是张爱玲一点事没有。张爱玲后来加入了美国国籍,那个年代大部分在美国的华侨一辈子都没有加入美国籍,别人问她为什么要加入美国国籍,她说自己入籍了,那就是“国际友人”,有“统战价值”,哪怕大陆发生了什么变故,她的家人也能得到保全。后来在特殊年代,因为张爱玲是美国名人,有这么一层关系,她的家人基本上没有受冲击,都安然无恙。另外再说一下贾诩,东汉末年,贾诩先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的部下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当时张绣在南阳,贾诩与他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他“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可见,张爱玲的睿智堪比贾诩。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爱玲的作品被重新介绍回内地,她也在内地被广泛追捧,而那些在当年诋毁她的文人,要么境遇凄惨,要么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