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主任:你时常感到胀疼、胀气,是因为你体内缺少一种物质

栗子科普 2025-03-28 19:06:4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2021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胃肠动力障碍的现代诊治进展》,北京大学医学部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肚子胀得像吹了气的气球?明明没吃多少,肚子却胀痛得不行,走两步都觉得憋闷?有时候放不出屁,有时候又不停地放,连自己都觉得尴尬?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吃快了、吃多了,或者肠胃“犯毛病了”。但你知道吗?这种胀疼、胀气的感觉,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吃了什么“坏东西”,而是因为你的身体,缺少了一种非常关键的物质——消化酶。

没错,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病,也不是所谓“体寒体湿”的民间说法,更不是“肚子里有风”。真正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你体内的消化酶不够用了。而这事儿,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

为什么“肚子胀”的人越来越多?

咱们先别急着讲“消化酶”这回事,咱先看看一个现象。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不光是中老年人,连很多年轻人,甚至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姑娘,也经常喊“肚子胀、肚子痛”?坐办公室的人、外卖吃多的人、天天喝奶茶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扰。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人群中,大约有超过36%的成年人有过反复性腹胀的经历。而其中,大概有一半的人,会因为这个问题影响到工作效率、睡眠质量,甚至社交活动。

那到底是为啥?

吃得好,消化不了,是现代人胀气的根本原因。咱们的嘴巴,早就进化得比肚子快了几百年。想想看,从火锅、炸鸡、奶茶到高脂高糖的甜点,我们吃进肚子的东西越来越“复杂”,但我们的肠胃却还停留在“糙米饭+青菜+粗茶淡饭”那种原始状态。

再加上熬夜、压力大、吃饭不规律,肠胃的“消化军队”早就打不过了。这时候,如果身体的“消化武器”——也就是“消化酶”不足,那一顿饭就像塞进了一锅没煮透的饭,肚子自然就闹脾气了。

那到底,什么是“消化酶”?

“消化酶”是身体自己生产出来的“分解工具”,用来把你吃进去的食物,拆解成身体能吸收的小分子。

举个不恰当但直观的例子:你吃了一口牛肉,它本身是块铁板,你的胃肠得靠“消化酶”一点点把这铁板拆成螺丝钉、小零件,才能被身体吸收。没有这些酶,身体就像工厂没了机器,再好的原材料也白搭。

人体的主要消化酶有三类:

蛋白酶:分解肉类、蛋白质类食物;

淀粉酶:分解米饭、面条、土豆等碳水;

脂肪酶:分解油脂、奶制品、肥肉等脂肪类食物。

这些酶主要在口腔、胃、胰腺、小肠中分泌。其中胰腺的贡献最大,被称为“消化酶工厂”。

但问题来了——现在很多人胰腺分泌功能早早就“掉线”了。

胰腺“偷懒”,你却天天吃大餐?

你知道吗?胰腺是最容易被现代生活方式给“搞垮”的器官之一。

熬夜、酒精、油腻、高糖饮食,这些都是胰腺的一把把利刀。

还有很多人因为吃饭快、狼吞虎咽,连咀嚼都不充分,口腔里的淀粉酶根本没有时间工作,胃还没准备好,食物就已经进了肠子,结果是一团浆糊一样的东西在肠胃里发酵、腐败,产生大量气体,直接“鼓胀”你的肚子。

就像一个本该分工合作的流水线,结果前面的人偷懒,后面的人又赶工,最后整个系统崩溃。

而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消化酶。

缺酶的后果,不只是胀气那么简单

你以为少点酶只是肚子胀胀就完了?远远不止!

消化酶不足,会引起一整串连锁反应:

1. 营养吸收障碍:吃进去的好东西,身体根本没法利用,长此以往,容易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下降。

2. 肠道菌群紊乱:消化不完全的食物成了“坏菌”的大餐,肠道微生态就像小区被混混占了地盘,越来越乱套。

3. 慢性炎症:长期的胀气、发酵、毒素积累,会引起肠胃慢性炎症,甚至可能诱发胃炎、肠易激综合症。

4. 内脏负担加重:胰腺、肝脏、胆囊等消化器官要“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可能引发胰腺炎、脂肪肝等疾病。

我们身体为什么会“缺酶”?这不是天生的吗?

天生的确有一部分人是“酶功能不足”的,比如乳糖不耐受的人,缺少乳糖酶,喝了牛奶就拉肚子。但更多人是“后天缺酶”——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年龄增长等因素,慢慢让身体的酶分泌能力越来越差。

特别是40岁以后,人体各种酶的水平都会明显下降。这就像一个工厂年久失修,生产线开始掉零件,效率越来越低。

而现代社会的饮食环境,又恰恰是对消化酶“最不友好”的——加工食品太多,膳食纤维太少,吃饭太快,食物太复杂。

吃酶片?靠益生菌?其实你该从这几方面下手

很多人一听“缺酶”,第一反应是:“那我吃点复合消化酶片不就好了?”

确实,一些酶类补充剂在短期内能缓解胀气、饭后不适,比如胃蛋白酶片、复合胰酶胶囊等。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更关键的,是从源头上“养酶”。

怎么养?从我多年临床经验来看,有几个方法特别值得讲:

“嚼”出来的健康,别小看咀嚼这事儿

我们广东人有句老话:“饭要细嚼慢咽,汤要入口即化。”

其实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咀嚼时唾液中的淀粉酶就已经开始“分解任务”,能减轻胃和肠的消化负担。你咀嚼得越充分,身体会更早产生“吃饱了”的信号,避免暴饮暴食。

所以你看,那些老一辈吃饭慢、爱嚼菜根的人,肠胃问题反而少得多。

别小看“发酵食品”,它们是天然的“酶生厂”

酸奶、纳豆、泡菜、发酵豆腐,这些东西在很多人眼中是“平平无奇”,但其实它们含有丰富的天然酶和活性菌,能帮助肠道“自我修复”。

特别是一些传统食物,如湖南的霉豆腐、云南的酸笋、东北的酸菜,里面含有大量天然酶类和乳酸菌,对调节肠胃特别有帮助。

这不是我瞎讲,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曾指出,长期食用传统发酵食品的人肠道菌群更健康,消化能力也更强。

总结一句话:你不是吃多了,是“没吃明白”

你胀气,不是因为你吃得多,而是你吃得太“快、杂、乱”。你缺的不是药,是身体自带的“消化军火库”——消化酶。

如果你每天吃饭像打仗,吃啥都不消化,肚子一到下午就胀得不行,那就要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该重新调整你的饮食节奏、生活方式,还有对“食物”的理解。

你是不是也有过“饭后胀得上不来气”的经历?你有没有试过调整饮食顺序、细嚼慢咽、试着吃点发酵食品后感觉好了些?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聊聊,看看你是不是也有“缺酶”的烦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