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爆发战争吗?两大“苦衷”,让美国在台海不敢轻举妄动

东场的校尉 2025-01-09 18:00:54

中美关系,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

最早是1784年,美国 “中国皇后号” 商船到广州贸易,就这样两国打开了交道。

不过,那时候可不怎么平等。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个正在睡大觉的狮子,美国是后起之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挨了个大耳光才惊醒过来,世界变天了。

再看美国,趁着工业革命东风,把自己打造成了“新世界”的领头羊。

到了二战,出现了转机。

当时日本四处侵略,中美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但好景不长,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又成了陌路人。

直到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这,才打破了二十多年的坚冰。

这一招被称为乒乓外交,说白了就是:

“虽然我们之前有过节,但为了共同利益,也该坐下来好好谈谈了。”

改革开放后的故事大家都熟:

中国敞开大门做生意,美国企业看准机会纷纷进驻。

像麦当劳1990年在深圳开第一家店,可乐更是早在1979年就进入中国市场。

到202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美国一些人坐不住了,害怕“威胁”他们的地位。

中国不是挑事的主,但也不是好欺负的主。

从1840年到现在,吃过的苦头、受过的气都是最好的教训。

现在的中国,可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清朝末年了。

这态度明摆着: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美国内部“豺狼”

1980年,日本经济腾飞,眼看着就要超过美国。

结果美国国内就出现了一股“日本威胁论”。

到了1987年,美国国会议员甚至跑到国会大厦前,用锤子砸日本东芝产品“表达愤怒”。

这场面,是不是跟现在针对中国的种种举动很像?

1985年,美国逼着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日本经济元气大伤。

现在呢?

有些美国政客动不动就威胁要“脱钩”,说要把美国企业撤出中国。

但实际上,2023年在华美国企业调查显示,很多企业表示不会撤离中国市场。

为啥?

因为市场的选择,往往比政客的意愿更务实。

这些“豺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比如:

渲染威胁论,把正常的经济竞争说成是“经济侵略”。

炒作意识形态对立,把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描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科技领域设障碍,如对华为等企业打压。

在国际上拉帮结派,试图组建所谓的联盟。

但大国之间的竞争,是难免的。

但非理性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就拿19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来说,美国大幅提高关税,结果导致全球贸易萎缩,加剧了经济大萧条。

这不正是今天贸易战的翻版吗?

更深层次看,这些“豺狼”的存在,反映了美国部分精英阶层对世界格局转变的焦虑。

从1945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老大。

现在中国崛起了,他们就感到不适应。

中美两国的经济已经深度融合,想完全“脱钩”根本不现实。

第一个苦衷“三线作战”

拿破仑1812年远征俄国时,还要应对英国的威胁;

希特勒在二战时,同时对付苏联东线和西线盟军,结果两头都没讨好。

再看美国的历史经验。

越南战争时期(1955-1975),美国仅仅打一场局部战争就投入了1400多亿美元(按当时币值)。

派出了超过250万军人,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这,还是在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时期。

现在美国的国债已经突破33万亿美元,财政状况远不如当年。

俄乌战争,美国已经投入超过1130亿美元。

以巴冲突,不得不在中东地区维持大量军事。

在印太地区维持军事,每年就要花费上百亿美元。

三线作战,不仅精力分散,钱包也吃不消。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

有200多万现役军人,是全球第二大军费开支国。

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持续支撑长期对抗。

在多个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如5G、人工智能等。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

再看看地缘形势。

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虽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在经济上却越来越依赖中国。

东盟就是个典型例子:

2023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超过9700亿美元,远超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

这些国家,未必会在美中冲突中选边站队。

更别说,现在的战争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

网络战、太空战、经济战等多领域的较量,会让任何大规模冲突的后果都难以预料。

这个“苦衷”不是美国示弱,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美国第二个苦衷

美国第二个苦衷,来自盟友。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表示:

“在日本领土上的所有军事设施,其所有权理应属于日本。如果没有得到日本同意,驻日美军基地就没有介入台海局势的基础。”

日韩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是二战后。

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签订时,日本刚战败,需要美国保护;

1953年《美韩互助条约》签订时,朝鲜战争刚结束,韩国也需要美国撑腰。但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

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

2023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3180亿美元。

日本虽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经济命脉实际上和中国深度绑定。

再看韩国。

历史上朝贡体系时期,朝鲜半岛与中国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关系。

现在,韩国的经济命运也与中国紧密相连。

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三星、现代等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巨大。

正所谓:

“钱袋子系在谁手里,心就偏向谁”。

中国解决了大部分陆地边界争议,都是通过谈判而非武力。

反观美国的担忧很现实。

美国在太平洋布下了一张大网,台湾就是这张网的关键结点。

如果这个结点松动,整张网就可能被突破。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对台湾议题如此敏感。

美国的这个“苦衷”,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深层次问题:

冷战时的同盟体系,能否适应新时代?

当经济利益和安全承诺发生冲突时,盟友们会怎么选?

这些都是美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靠武力和威胁维系的关系不会长久,只有互利共赢才能持续。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而不是一边倒。

历史上的三个国家

历史上,美国对待新兴大国的态度一直很耐人寻味。

20世纪,美国先后面对过三个“挑战者”:

第一个是德国。

一战前的德国,工业实力迅猛发展,到1913年工业产值已经超英国。

美国最初保持中立,但当德国威胁到其海洋利益时,立即参战将其打压下去。

第二个是日本。

1980年代,日本经济突飞猛进,美国立即发动“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

日本刚要站起来,就被美国用经济手段来了个过肩摔。

第三个是苏联。

冷战时,美国通过军备竞赛、科技封锁、意识形态对抗等手段,最终让苏联难以为继。

现在轮到中国了,但今天的情况与历史大不相同:

中国14亿人口,GDP占全球17%左右,这是前几个无法比拟的。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总量的30%。

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已经形成优势,不是简单制裁就能打压的。

这个市场价值,让西方企业难以割舍。

现在的中国就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不是随便就能连根拔起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

即使是最强壮的大象,也要警惕蚂蚁的骚扰,所以“打起一万分精神”确实很有必要。

具体应该怎么做?

苦练内功,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

稳扎稳打,不被各种杂音干扰,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广交朋友,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扩大国际朋友圈。

底线思维,既要保持开放合作,又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

这就像做生意,既要与人合作共赢,又要留个心眼防止被人算计。

这不是多疑,而是成熟。

警惕不等于对抗。

即使美国一时糊涂,但市场规律和历史潮流终究会让理性回归。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