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戏的开头,总给人一种特殊的年代感。
田埂小道、瓦房土屋、阳光下的柴火堆,这些画面把观众拉回了记忆中的旧时光。
当《陌上又花开》的女主角马春秀出现在镜头里时,观众却仿佛被“现实”拉了回来:一张白皙的脸、画得精致的眉眼、打理得一丝不苟的发型,再搭配身上的干净衣衫,怎么看都不像个要在乡村带头修路的返乡青年。
这种违和感成了该剧的一大争议点,有人点赞剧组在场景还原上的用心,也有人吐槽某些演员的状态太不“接地气”。
那么,这部剧为何引发这种对立情绪?
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
80年代的乡村氛围还原有多到位?
如果只看《陌上又花开》的场景布置,你绝对能体会到剧组的用心:镜头里的村庄像是从老照片中走出来的,院子里晒着被子的竹竿、小孩子蹲在门口玩着泥巴、远处黄土高坡上的茅草房……这一切都让人一秒穿越到那个物资匮乏却淳朴热闹的年代。
尤其是在修路的场景中,背景里那些破旧的工具、村民随意摆放的木凳子,都显得“不修边幅”,却特别真实。
还有室内厨房的一口大铁锅和墙角堆着的柴火,都让人想起小时候去乡下亲戚家的模样。
这种细节还原,让不少观众对导演的用心大加赞赏,也引来了一些“情怀党”的好评:“这些场景太有年代味了,让我想起家里的老房子。
”
但正因为这些背景复古得令人信服,一些演员的表演和造型才显得格格不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主角马春秀的设定是从城里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搞创业的青年,她的整体状态怎么看都不像个常穿梭于田间地头的“乡土人”。
剧中的一个场景是,她带领村民修路。
看似忙碌的她,脸却是干干净净的,衣服也没有沾上尘土,头发整整齐齐毫不凌乱。
虽然电视剧是艺术化的表达,但这种“精致”的形象未免显得有些理想化,甚至有点脱离实际。
要知道,在大家心里,农活总是和“灰头土脸”挂钩的。
即便是再怎么注重个人形象的人,也不可能在修泥路或者抬工具时保持完美状态。
而这恰恰是剧中马春秀塑造失败的地方:她太过“干净”了,干净得让你觉得,她并不是一个脚踩泥土、真正在乡村努力打拼的人。
这种矛盾的形象,很容易让观众出戏。
再加上一些群演过于夸张的表情表演,比如手舞足蹈地争论修路方案、或者几位角色表情突然统一变得僵硬的画面,都让人觉得剧中人物的自然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群戏与个人表演,谁在拖后腿?
一部乡村题材的剧,不仅需要细腻真实的背景,还十分依赖演员之间的配合——特别是群戏。
这类戏经常有大范围的沟通和冲突,例如家族之间的争执、村民会议的讨论等,靠的就是演员集体表现的整体性。
在《陌上又花开》中,有些群戏却没能让观众完全“入戏”。
比如修路会议的那场戏,村民围坐在村委会的简易屋子里,气氛热烈。
但有些演员的语气听起来“像在念台词”,表情也显得特别单调。
一位村干部的台词甚至出现了停顿,好像是在脑子里回忆该说哪个字。
这种小细节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在观众的眼里,就破坏了整场戏的氛围。
另一方面,主角马春秀也没能很好地融入这些群戏中。
她的语速、语感更像是“都市人”,而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如果说乡村戏是一道“浓味家常菜”,那么演技不到位的演员就是其中偶尔夹杂的一块生冷配料——突兀又影响整体口感。
致敬年代剧,演员的方言问题该重视吗?
从另一个细节来看,这部剧的语言表现也引发了争议。
其中最大的槽点,就是很多演员的方言不像是地道的乡村语调。
比如,马春秀在和几位长辈讨论修路的时候,她说的“修路项目”一词,语调完全是普通话的读音,连稍微的乡音尾调都没有。
而这位主角的设定,是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己出生、一直生活过的村庄,按理说,她的方言应该更加流利自然才对。
其他一些群演的方言听起来像是“临时记下来的几句词”,有些甚至和陕西当地的乡音相差较远。
这种台词和语言上的“不走心”,使得原本对年代乡土剧感兴趣的观众开始挑出毛病,觉得剧组既然穿搭还原了年代感,为何不能在语言细节上更认真?
当然,方言问题和演员本身的背景有一定关系。
但既然观众已经越来越“细致”,剧组和演员未来在语言加工上,或许还需要多花点功夫。
结尾:无论如何,作为一部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电视剧,《陌上又花开》还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对年代场景的还原和对村民生活的细腻描写,确实让人感受到剧组的努力和用心。
但从争议来看,观众对当代影视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不仅体现在故事和画面上,还包括演员的演技、服化道细节,甚至台词的语调等方方面面。
或许,《陌上又花开》的意义不止于揭示城乡差距和乡村改革,它还提醒影视行业:细节决定成败。
在“以诚意打动观众”的道路上,时代剧并不简单,它需要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去呈现那个年代的真实与温度。
毕竟,当观众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不再是角色,而是演员,那距离作品的“成功”恐怕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