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硝烟未散,国际舞台上的博弈却已悄然转向新阶段。当克里姆林宫的钟摆定格于东欧平原,欧洲各国在焦灼中逐渐认清现实——这场持续两年的冲突结局,早已被千里之外的华盛顿与莫斯科悄然写定。
巴黎爱丽舍宫近日成为欧洲外交的焦点。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2月27日将召开一场特殊的“志愿者联盟”峰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多国领导人将共商对乌军事支持。据布鲁塞尔传出的消息,会议核心议题直指两大敏感领域:如何持续武装乌军抵抗俄军攻势,以及战后欧洲部队在乌部署的可能性。这场被舆论称为“最后的动员会”的巴黎集会,隐约透露出欧洲试图在终局来临前争夺话语权的急迫。
然而现实远比口号残酷。当美国悄然抽身援乌联盟,欧洲盟友的承诺在账单面前显露出脆弱底色。布鲁塞尔欧盟峰会期间,泽连斯基视频连线恳请50亿欧元军火资金,换来的却是长达数小时的沉默。更讽刺的是,半年前欧盟提出的千亿援乌计划,恰因法国带头反对而搁浅。如今马克龙高调召集峰会的行为,在知情者眼中犹如精心编排的政治戏剧——瑞士国会近日冻结55亿美元对乌援助的决议,已然撕开欧洲“口惠实不至”的伪装。
军事部署的议题同样陷入困局。尽管英国放出“欧洲驻乌部队进入行动阶段”的风声,克里姆林宫“越境即开战”的警告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面对俄方划定的战争红线,马克龙突然祭出外交变招:提议在联合国框架下组建维和部队驻守乌克兰。这番从“激进派兵”到“借壳维和”的立场转换,瞬间暴露了巴黎的真实考量——既要在国际社会维持“挺乌先锋”的人设,又不敢独自触碰莫斯科的军事底线。
观察家指出,这场外交变脸戏码折射出欧洲的集体焦虑。当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欧盟不得不直面“自主防务”的先天不足:缺乏统一财政支持的军事承诺,终究是空中楼阁;没有华盛顿背书的对俄威慑,更像虚张声势的纸老虎。马克龙的“变色龙”策略,或许能为欧洲领袖们赢得些许舆论同情,却改变不了东欧地缘格局重构的既定轨迹。
战火终将熄灭,但欧洲如何在美俄夹缝中重塑战略自主,这场巴黎峰会留下的问号,远比它试图解答的难题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