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飞的安琪儿
编辑|砚台纪实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在当今这个看似繁荣却暗流涌动的社会中,诚信的缺失如同毒瘤,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破坏着市场的公平与正义。
在2009年著名鉴定家刘岩以其身份的便利,以17万的价格买下了所谓的“仿品”,后以8700万的价格将其转卖。
售卖人朱云得知真相后,将其告上法庭,却以败诉为结尾,为什么被骗之人无法追回属于自己的财产?
事情的开始
据说朱云的祖父在世时,曾详细讲述过一幅家族传承多年的画作——《崇阳汉柏图》。
这幅画据说是乾隆皇帝的真迹,由朱云的祖父在清朝时期获得,并代代相传,成为大家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然而朱云对这幅画的真实价值一直心存疑虑,虽然家族世代相传这是乾隆皇帝的真迹,但朱云从未得到过权威的鉴定。
他曾多次带着画作去古玩店请人鉴定,但得到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一部分专家认为这幅画是真迹,价值连城;还有专家则认为这是赝品,一文不值,这些不同的鉴定结果让朱云更加困惑,也让他对这幅画的真实价值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为了寻求专业的鉴定,朱云决定参加一档电视鉴宝节目《华豫之门》。
《华豫之门》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鉴宝节目,其宗旨是通过专家的鉴定,帮助普通民众鉴别手中的文物和艺术品。
节目组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观众提供了权威的鉴定意见。
朱云选择参加这档节目,是希望通过专家的鉴定,揭开这幅画的神秘面纱,确定其真实价值。
怀着对家族传承之宝的好奇与期待,朱云带着《崇阳汉柏图》参加了节目,刘岩作为节目组邀请的专家之一,其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让朱云对其充满了信任。
他在节目中以专业的姿态和权威的口吻,详细分析了画作的用纸、笔法、印章等多个方面,给人一种博学多才、值得信赖的印象。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刘岩最终给出的鉴定结果却让朱云大失所望,他认为,这幅画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并不是乾隆的真迹,市场价格不高。
那么刘岩的鉴定结果究竟是真是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骗子”刘岩的“依靠”
刘岩于1957年出生于北京,其毕业于北京商学院,而后始终投身于中国字画、陶瓷等文物的研究与鉴定工作。
师从多位业内泰斗,包括徐邦达、刘久庵、耿包昌、孙会元和付大卣,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
更是在2000年5月,在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会上,成功拍回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虎首、猴首、牛首,以及珍贵的乾隆粉彩六方套瓶。
这些国宝级文物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被抢掠,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刘岩的专业能力,也为国家文物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国内顶尖的鉴定专家,刘岩常年担任多个知名电视节目的顾问与鉴定专家,包括央视的《寻宝》、《一槌定音》、《鉴宝》和《艺术品投资》,以及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
他还担任多家博物院和拍卖公司的顾问,包括首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和杭州西湖博物馆,为这些机构的文物征集和鉴定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光环加诸其身,才得以让其“计划”完美施行。
“骗局”的实施
刘岩在节目中的表现,让朱云对其充满了信任,然而刘岩在鉴定后私下联系朱云,让其去他录制节目期间落脚的酒店。
提出可以帮助朱云寻找买家,虽然这幅画的价值不高,但是他愿意帮助朱云以一个差不多的价格将其转卖。
这个提议对朱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尽管鉴定结果让他失望,但能够找到一个愿意购买这幅画的买家,对他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久之后,刘岩觅得卖家。在其安排下,朱云与一位中年男性买家见了面。交流之时,买家表达了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
愿意多出些钱买回去,但朱云心里还是有些惋惜,毕竟是家传的画,还是有点舍不得。
但考虑到画作已经得到了专家的鉴定,而且能够找到一个真正买家也不容易,思考再三决定出手。
在刘岩的“协助”与协调之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以17万元的价格顺利成交,整个交易过程十分顺遂。
整个过程中,刘岩一直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看上去就是公正地为双方服务。
交易完成后,朱云心里对刘岩十分的感谢,他怎么也没想到估价3万的产品,在刘岩的“帮助”下竟然能卖到17万的价格。
此时的朱云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已经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
“真相大白”
然而一年后,朱云偶然看到了一则拍卖新闻,他曾以17万元售出的《崇阳汉柏图》,竟然在北京的一场高端拍卖会上以8736万元的天价成交。
这个惊人的发现让朱云如梦初醒,他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前后近五百倍的差价,让朱云如遭雷击,他感到愤怒、无助和绝望。
发现被骗后,朱云决定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首先咨询了律师,了解自己的法律劝和可能诉讼途径。
根据律师的建议,朱云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要求刘岩和买家归还画作或赔偿相应的损失。
在诉讼过程中,朱云拿出了不少证据来证明刘岩的“炸骗行为”,包括在鉴定节目中的录像、交易合同等。
同时朱云还邀请了多为艺术品鉴定专家作为证人,他们对《崇阳汉柏图》进行了重新鉴定,并一致认为这幅画是乾隆的真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朱云的诉讼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证据的收集和取证问题,虽然朱云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但刘岩的辩护团队也提出了强有力的反驳意见,他辩称交易是双方自愿的,不存在欺诈行为,他还提出,朱云在交易过程是知情并同意的,因此不能认为他是受害者。
此外他还提出,画作在交易过程中已经多次转卖,确定现行拥有者及其是否知情也成为一大难题。
刘岩的辩护团队还提出,朱云在交易过程中没有要求任何书面保证或合同,这进一步削弱了朱云的证据效力。
他们认为,朱云在交易过程中过于信任刘岩,没有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因此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经过长时间的审理,法院最终判决朱云败诉,这个判决对朱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未放弃继续争取自己的权益。
此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品鉴定专家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标准。
其他“诈骗案”
在2002年初中毕业的谢根荣,更是为了一己之私,自制了“金缕玉衣”,讽刺的是他自制的“古董”竟有来自专业人士写得评估报告。
而鉴定程序往往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使得一些不良行为得以滋生和蔓延。
近几年,仍有不少人以其不懂古物而以假货来诱骗人购买,在2022年陕西省,曾有人低价进购“建国徽宝”、“抗战徽宝”等工艺品。
对外吹嘘工艺品的价值及其收藏价值,使其购买。
刘岩案件不是艺术品市场中唯一的道德缺失案,过去也有许多类似的案例。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萧元,在2004年开始,以其职务之便掉包了143幅名家作品,直到2014年才被人发现,其中他以其换得了不少钱财。
落网两年后病亡,然而直至2018年仍处于追缴赃款的状态。
更是有一些鉴定专家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和公众的信任,与卖家勾结,故意拉低艺术品价值,然后以低价购买再高价转卖,从中牟利。
结语
刘岩案件暴露了当前鉴定行业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是鉴定专家的资质和道德标准不一,一些所谓“专家”利用自己的身份进行欺诈,损害了行业的公信力。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辨别能力,不盲目相信所谓的权威,同时也要增强了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刘岩案更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只有做到诚信为本、依法行事,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坏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每日新报、北方网、法制晚报、检查日报、央视新闻